《论语》译解:5.15 不耻下问
(2011-05-17 11:37:37)
标签:
《论语》5.15孔文子子贡宋国太叔疾不耻下问敏而好学杂谈 |
分类: 《论语》夜读 |
5•15 子贡问曰:“孔文子①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②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注释】
①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音yǔ),“文”是谥号,“子”是尊称。
②敏:敏捷、勤勉。
【译文】
子贡问道:“孔文子德行有秽却能被谥号为‘文’,这是为什么?”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笔记】:孔文子,是卫国的大夫,历史记载卫国太叔疾逃到宋国。太叔疾娶了宋国子朝的女儿,她的妹妹随嫁。后来,子朝因故逃出宋国。孔文子就让太叔疾休了子朝的女儿,然后把自己的女儿孔姞嫁给了太叔疾。但太叔疾却派人把他前妻的妹妹引诱出来,安置在“犁”这个地方,还为给修了一所宫殿,就好像他的第二个妻子。孔文子为此事大为恼恕,准备派兵攻打太叔疾,最后孔文子把女儿强行要了回来。作为一个臣子,孔文子攻打国君是以下乱上,在婚嫁问题上随意性也较大,所以子贡怀疑这样的人怎么会得到“文”这个谥号的?孔子的回答避开了孔文子的不足,单就其“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优点来说,孔文子是有资格获得“文”这个谥号的。翻译中,为了体现子贡所问的怀疑性,在“何以谓之文也”中加入了“德行有秽”,使得问题比较清楚。此外,对于“不耻下问”的翻译,多数都是说向地位卑下的人请教,我认为,“下”既可以做地位在下的人,也可以做知识、能力不如自己的人,仅翻译成“地位卑下的人”还不够完整,因而译成“不以向他人请教为耻”,他人,可以泛指所有高于或低于自己的人,无论知识、能力还是地位。
【点评】:有求知的欲望,才能有好问之行,才能无高下之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