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译解:18.7 子路遇丈人
(2011-03-02 09:40:14)
标签:
子路孔子《论语》夫子礼节杂谈 |
分类: 《论语》夜读 |
18•7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1)。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2),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3)而食(4)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注释】
(1)蓧:音diào,古代耘田所用的竹器。
(2)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见【笔记】。 (3)黍:音shǔ,黏小米。
(4)食:音sì,拿东西给人吃。
【译文】
子路随孔子出行却跟丢了,途中遇到一个老丈,用拐杖挑着草筐。子路问道:“您看到我的老师吗?”老丈说:“我四肢不停地劳作,五谷还来不及播种,哪里顾得上谁是你的老师?”说完就把拐杖插在地上,埋头除草。听了这话,子路恭敬地拱手站在一旁静候。天色晚了,老丈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鸡做黍米饭给他吃,又叫两个儿子出来与子路见礼。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一行,把这件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这人是个隐士啊。”叫子路返回去拜谢。当子路到了老丈家,老丈已经出门了。子路说:“隐居不入仕是不符合义的。既然长幼礼节没有废弃;那么君臣间关系怎么能废弃呢?想要保自身清白,却废弃了最主要的君臣关系。君子入仕,只是为了履行君臣之义。至于我们的政治主张行不通,那是早就知道了。”
【笔记】:1,“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此句有不少的争议,有的说是指丈人自己忙于耕种,没有闲暇,怎会知道夫子是谁?有的说是丈人在讽刺孔子,说孔子手脚不勤,五谷不分,怎么能做夫子呢?私以为,“丈人”与子路只是偶遇,并没见到孔子,更不知道子路是孔子的学生,说话之中不必带上讽刺的意味,所以,这里的景象该是子路徘徊寻路,丈人挑着筐子来锄草,子路遇见丈人便前来问询,张口就说“夫子”,可能丈人对此有些反感,所以才说自己没有闲暇去知道谁是夫子。子路听到这句话说得很有水平,自己又确实找不到前行的路,就恭敬有礼地候在一旁,等待着丈人的指点。2,“使子路反见。至,则行矣。”为什么孔子要叫子路再回去拜见这位隐士呢?之前遇到的隐士,孔子也没说再次拜见,可能是丈人为人有礼,又帮助了子路,因而作为礼节应该代表孔子返回感谢,此外,以往遇到的隐士要么如“长沮、桀溺”般说话绝对,要么如听“击磬”者、“接舆”者,孔子欲与之辩却都避开了,孔子空有一腹的辩白却无人可说,此次,遇到可说者,又符合礼节回拜,因此叫子路返回去代表自己拜谢,但去的时候,丈人已经出门了,是否在避开孔子呢?我想不是,兴许只是丈人勤于劳作,早早就出门干活去了。3,“子路曰”,这段话是否是子路所说?可能是孔子叫子路代为传话吧,《论语》中,子路很少讲出这么有道理的话,而且“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像是孔子的口吻。不过,在记述中并没表述这一背景,所以还是直接译成“子路说”。
【点评】:无人了解自己,并不等于自己没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