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3/middle/55c7e4f8nb507d4a4ba22&690
一次在聊天过程中,我和学生开玩笑说“医生越老越吃香,教师则可能越老越贬值”,学生有些困惑,我便解释“经验在医生那里日积月累,容易赢得病人及其家属的信任;而经验在教师身上积淀益深,固然有助于顺利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却也常常导致不少教师因循守旧,再加上代沟的出现,终究与你们产生隔阂”。站在教师的立场上,我实在无意自我诋毁或贬低同行,但不愿意接受新生事物和固步自封的现象,确实存在于一些教师身上,有的甚至还严重到执迷不悟的境地。如今的我,已经跨入中年教师行列,与学生相处呈疏离状态的苗头初现端倪,呼吁教师不该因循守旧”,其实更是一种自我提醒。
与人谈话,对方只一句“想当年”,你便知道他(她)依然沉浸在往日的辉煌岁月中,进而你还有可能继续听到对当下的不满和愤懑。倘若谈话的对象恰好是教师,你更能断定他(她)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因循守旧的嫌疑。如果这是上了年纪的老教师尚情有可原,可偏有一些刚工作没多长时间的年轻教师,也自恃有了所谓“经验”而不再青灯黄卷,不肯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问之年纪轻轻何以如此?答曰“一为抓升学率忙得没有时间和精力;二是除了传统的管卡逼压这些方法有效外,余者皆不过中看不中用。”其实,这说的都是在今天教育中普遍被认可的实话,可年轻教师因循守旧至这般境地多少让人有些惊讶。
吴非老师在《十年回顾与忧思(一)》中写下过这样一段话,“教育界对课改的态度,好像并不如未庄的“革命”,那群人好歹还把辫子盘在头顶,有些人的假改革不仅仅把辫子藏在心头,甚至公开地否认脑袋后有辫子,他甚至认为那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舵或方向盘。”因为行政办学之特色,决定了如今的教育界无论改革创新是怎样的花样翻新和成果倍出,终究还是穿新鞋走老路,即“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置身其中的教师,锐意改革创新未必日子好过,而因循守旧逼着学生入文山题海抓出分数反而名利双收,善于对学生管卡逼压说不定还会被树为典型广为宣传。正是因为存在这样的体制和生存环境,让一些教师因循守旧成为习惯甚至步其后尘者摩肩接踵。纵然为符合形势的需要,也有个别教师常口吐教育新名词,亦不过如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梳着小辫走进课堂,学生们一片哄堂大笑,辜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
然而,由不得人不说的是,教育乃一项培养人的事业,倘若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始终在经年不变的模式下被“培养”着,岂不永远是千人一面?借用吴非老师的一段话,“你可以说你以为应当这样做,你可以说你只会这样做,你也可以说有利益需要你这样做,你甚至可以说没有办法,因为有人要你这样做……但是,你不可以说这就是‘教育’,因为这个词可不能玷污。”有鉴于此,教师虽未必人人皆做创新之榜样,最起码也不该执着于因循守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