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爱,有时需要温情表达

(2011-04-07 23:11:55)
标签:

吴非老师

一组照片

感动

教师

对学生爱

有时

需要温情表达

校园

分类: 博主原创作品
http://s14/middle/55c7e4f8na0558572444d&690&690

    今天,在吴非老师的博客上看到一组照片,收获的是和吴非老师相同的由衷感动。这是在日本的一所普通小学里,即将调任外校的老师和孩子道别,放学时,孩子们排好队,一个接一个地与老师拥抱,为了让小个子的孩子也能抱住自己,老师则跪在了地板上与他们拥抱。站在同样身在教师的立场上,我不知道在这位老师是否常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挂在嘴边,想来人家并没有我们的师德“楷模”或“标兵”那般境界崇高,却真实地用一个我们或许不屑和鄙夷的举动,诠释了“对学生的爱,有时需要用温情的方式去表达。”

    从古至今,信奉“严师出高徒”的教育界,其实更习惯于在面对学生时纯熟运用“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拿脚踹”,任你再严厉的非常规教育手段都能手到擒来,问其缘由,美其名曰“严也是一种爱”,而最不擅长的却是用温情的方式去表达对学生的爱。于是,在我们的学校生活中,常可以见到这样的现象: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本可以和谐融洽,但最终还是脱不了以训诫的方式收场;公开课上对学生的准确回答定当热情鼓励,而一旦回归常态的课堂,则多以简单的“回答正确”了事;实习教师若论教育教学水平尚处起步阶段,但在他们身边围着叽叽喳喳的学生永远比围在班主任身边的多。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当我们初登讲台之时,莫不盼望和学生之间能够相处得亲密无间,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却发现和学生已然泾渭分明,有时学生迎面问好,我们也只是点头示意或漠然走过。是什么原因让我们不再追求用温情的方式表达对学生的爱?除“严师出高徒”之传统观念日益扎根于心之外,固守师道尊严的内在渴望也与日俱增,再加上残酷的应试竞争似乎也容不得我们和学生“打成一片”,于是,追求学生对自己的敬畏成了我们不二的选择,有时,还会因此把这种职业习惯带给自己的家人,难怪常听人感叹“教师喜欢用教训的口吻和别人说话”。

    学生作为正处于成长中的生命个体,当然需要在教育中付之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也需要在其成长路上由教师引导以保持正确的方向,此时的严格确实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爱。但不得不提醒的是,有时,对学生的爱也需要用温情的方式去表达,伦纳德夫人俯下身子在天生兔唇的孩子耳边轻声说上一句“我希望你是我女儿”,让人不禁为之动容;苏霍姆林斯基没有诉诸道德谴责,而是采下最大的一朵玫瑰,奖励想让奶奶看到鲜花的三岁小女孩;吴非老师在《老师,我的神》中说起过这样一件小事,有个男孩,在毕业典礼后对他对老师说:“老师,能让我拥抱你吗?”老师拥抱了他。学生说:“除了母亲,这是我第一次拥抱一个人,我就是要把这个第一次给我的老师,我有这个愿望已经一年多了。老师,你是我的神。”时常想到这些教育故事,总会让人怦然心动。

    古语有云“亲其师,信其道”,而这种亲近的来源有时会是严格要求,有时也应该是温情方式的爱的表达。如果为人师者常作这样的思考,你便不会对跪地与学生拥抱鄙夷不屑,相反,带给你的是内心长久的感动,也会因此启迪你将学生纳入人性关怀的视野,在向他们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能以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