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非诚勿拢2成都科华中路小学小学生没弄懂剧情非成勿拢校园 |
分类: 博主原创作品 |
《成都晚报》载:24日上午10时,原本应该坐在教室里上课的成都市科华中路小学六年级二班学生,却出现在了当地紫荆电影城观看贺岁片《非诚勿扰2》。面对记者质疑时,班主任蔡老师乐呵呵地解释:“学生们对圣诞节非常好奇,忙碌的家长又很少带他们看电影,我才想出了到电影院过圣诞迎新年的点子。”站在同样身为教师的立场上,我很理解蔡老师对学生期盼过圣诞节的感同身受,也不认为占用些许上课时间就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但如此兴师动众带着一帮小学生观看的却是成人题材电影,还特别强调学校教育“与其对已处于青春萌动期的六年级学生遮遮掩掩,不如直接灌输关于爱情、性等方面的正确观念”,却完全不能赞同,甚至觉得她所宣称的“爱情观教育”有一厢情愿之嫌。六年级的小学生固然已处于青春萌动期,但毕竟不同于成人,教师欲施加自以为必要的教育引导,还是不能忘记“非成勿扰”。
据介绍,观影之前,该班的学生们已被布置了一项特殊作业:回家后,跟父母讨论电影内容,然后写出自己眼中的“爱情”。爱情固然是人生须经历的美好感情,甚至“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但六年级的小学生果然如蔡老师所期待的那样对爱情有非常正确理解吗?事实上恰好相反,“演的啥子哦?”中午12时40分许,走出影厅的学生们几乎都表示没弄懂剧情。“看得我都要睡着了!”该班的男生一个个表情郁闷,有的甚至连电影主角的名字都没能记住。相比之下,女同学对于影片的关注度要高一些。“讲的好像是个爱情故事,就是听不懂葛优他们说的话。”一名12岁的女生直言,她和同学们都无法理解电影中的演员台词。直到电影散场,孩子们或是连剧情都没有弄懂,或是无法理解演员的台词,且不知他们回去以后拿什么和父母讨论对“爱情”的认识?
一场不合时宜的电影,其实无法帮助孩子从此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古人尚且批评“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却不想今天的教师已经迫不急待地要对六年级的小学生进行爱情观教育,恕我浅薄,既认为时下一些教师只顾着追求创新而疏于探究孩子的成长规律,也隐隐觉得他们在潜意识里把爱情视作是阻碍孩子健康成长的“洪水猛兽”,今天对孩子进行所谓的“爱情观教育”,正是为了日后不因此给自己惹麻烦,如若真出现“状况”,也可理直气壮地以曾经的“教育”敲打学生。
在我的教育词典中,并没有收入“早恋”这一条,原因有二:一则年纪尚幼的孩子,即使出现异性之间的相互好感,也没有资格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恋爱,充其量不过是懵懂之中追求好玩而已;二则倘若认定学生出现“早恋”问题,其实是用成人标准肯定他们正在恋爱的事实,一旦处置不当,极有可能诱导他们死心塌地为坚守“恋爱自由”而不惜铤而走险。如果不认为孩子之间上演的不是什么“早恋”,那么,家长也罢,教师也好,便不会遇上此事就如临大敌,更不会气急败坏之下失去应有的理智,如此,才有可能静下心来去思考应该如何给孩子以正确的引导,帮助孩子走出成长中“少年维特之烦恼”。
六年级的小学生,或许真的如蔡老师所言已处于青春萌动期,但未必就得此时要对他们进行爱情观教育,也不必非强迫着孩子回家和家长探讨爱情话题。我不知道蔡老师本人对爱情有何真知酌见,也不清楚其班上的学生家长素质究竟如何,更不了解他们是否个个都有正确的爱情观,倘若现状不容乐观,孩子一头雾水,家长也说不清道不明,却非逼着他们之间必须围绕“爱情”展开讨论,极有可能弄得大家都很尴尬,且不知这是在帮孩子还是在害孩子?再者说了,家长愿不愿意听从教师的安排还得另说,搞不好会引来家长斥责教师“不务正业”,反而让自己委屈至“吃力不讨好”的境地。
男女之间的爱情,最起码的底线是“非诚勿扰”,否则,难觅真爱;对年幼的孩子们进行爱情观教育,身为教师恐怕还得考虑其未成年的特点,努力做到“非成勿扰”,否则,孩子本来只是懵懂而已,教育之后却有可能更加“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