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3/middle/55c7e4f8g96fc6582705c&690&690
据《中国教育报》载:自2010年7月初开始,四川省邻水县教育局启动了读书工程,要求全县教育工作者每人每学年至少读
2本教育专著。记者在报道中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场以“让读书成为习惯”为主题的教育工程,引发了邻水教育人对教师读书这一话题的重新审视与认定,其探索的价值也不仅仅止步于邻水,而且是对全省教育界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作为一线的普通教师,我当然知道“读书心里亮堂,读书增长智慧”的道理,也非常乐见教育主管部门重视教师的读书问题,可认真读完这篇专题报道,再结合自己对教师读书现状的认知,则不免感慨“教师读书工程,深入剖析之,一则以喜,一则以忧”。
自古以来,教师都被归属到读书人的行列,很难想象教师不读书,竟可以完成“传道授业解惑”之使命。很不幸的是,在“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环境中,除了课本和教参外,终年也读不了几本书的教师恐怕为数甚众,至于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在忙于事务管理、疲于应付检查和乐于觥筹交错之余,能静下心来读书者更是少之又少。很有意思的现象是,越是自己不读书的领导和教师,越喜欢用“短、平、快”的方式追求升学率和逼着学生去读书,当然,这种读书仅限于课本和试题集,有时学生读名著竟也会成为“罪过”。四川省邻水县教育局推出“教师读书工程”,要求教育局机关干部和校长带头读书,教师不仅自己读书,还要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多阅读,虽尚处起始阶段且成效有待检验,但总算是“万里长征迈出了第一步”,正如记者在报道中指出“只是开始,但读书终会成为习惯”,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有理由为邻水县教育局的举措感到高兴。
作为普通教师,读书是我业余时间的个人爱好,虽然至今了无成就,但对读书却有自己的肤浅感知,总认为只有自觉读书,才能读出兴趣和乐趣,以及自我超越的感受。教育局以行政命令的方式推出“教师读书工程”,多少让我品味出其背后的隐忧:一是既然贯之以“工程”的名称,极容易让人把它和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相联系,特别是在“读书实为本分”的教师队伍中大张旗鼓地宣扬,恐怕容易引来不必要的尴尬;二是明确要求“教育工作者每人每学年至少读两本教育专著”,否则便是没有完成规定的任务,抑或是违反上级的命令,怎么看都带着明显的“逼迫”味道,如此则难免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被更多地应付着,被读书现象恐在所难免,于是,“老师们谈论起教育局规定的必读书目来头头是道,但当问起其他书籍,包括平常喜欢读的那些教育之外的书时,大部分老师都羞涩地摇头。”便成了随处可见的景象;三是邻水县教育局对教师读书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读教育专著上,或许有言之凿凿的理由,但还是会让人从中看到“功利”二字,总在说“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长流水”,如果不能倡导教师以读书为载体去关注历史与现实,也不能引导教师博览群书以达“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却只顾埋头于应试而不知更多窗外事,恐怕未必能够培养出学生的创造力。
对于邻水县教育局的“教师读书工程”,尤为让我不能接受的是,教师读书还必须定期上交读书笔记,篇目和字数均有严格要求,最终由校长大人亲自审阅和批注,是否张榜公布我不见其详。众所周知,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校长通常缘自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任命,级别制官员是他们的标志性身份,担任校长的人未必就果真学识渊博和精于教学,也未必就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很不幸的是,相当一部分校长可能从来就没有过读书的幸福感受,纵然贵为名校长也难免如李炳亭老师所言,“他们中的很多人,一般情况下都是些不学无术却精于心计,不专心教学却专注于上层关系,喜欢靠挖墙角缺又名之曰‘优化生源结构’,常喝得醉醺醺的却又对教师们叫屈总显得鞠躬尽瘁,满嘴里科学发展观却喜欢炫耀升学率如何,在招生季节关手机口袋里却装着一大把领导条子,浑身都是头衔、讲起来口若悬河却之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这种情况下,偏要求教师如同学生交作业般定期奉上自己的读书笔记,由校长评判优与劣,且不知一些校长能不能静下心来看,就程序上而言,实在是有“以管理控制教师”的嫌疑。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对于今天的教育而言,欲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教师理当在读书方面成为学生的榜样和楷模。邻水县教育局推出的“教师读书工程”,出发点之正确毋容置疑,其良苦用心也值得肯定,但在操作上还有很多亟待改进之处,惟有兴利除弊,化组织层面的强推为教师本身的自觉,才有可能让我们这些旁观者不至于喜忧参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