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middle/55c7e4f8n95042d448330&690&690
中广网北京11月5日消息: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最近,浙江一所小学选大队委,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网上投票。竞选者为了拉票以至绞尽脑汁、花样百出,演讲、海报一样都不少,有的甚至还动用了海外关系。结果当选者独揽七万多票,而这个学校总共才有1100多名学生。面对这场号称“教育创新”闹剧,学校的解释是:网络投票只是想向社会推介学校和学生。身为长期工作在一线的普通教师,我当然知道“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清楚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亦离不开创新,但一些教育者盲目引进“超女快男”的现场秀和网络票选机制,自以为便是紧跟时代潮流,花样不可谓不翻新,场面也不可谓不热烈,效应更不可谓不轰动,然而不得不说的是,即使教育初衷灿烂若时下盛开的菊花,孩子却因追求沽名钓誉而从小就尝试弄虚作假,于是,虽头顶着“教育创新”的响亮名号,其实折射出的是媚俗倾向,愚以为,凡诸如此类的“教育创新”应该缓行。
时下,教育界纵然身陷四面楚歌之境地,学校越来越成为饱受社会非议和责难的场所,一线教师的日子其实也未必很好过,却总能见到一些雷人的教育举措,屡屡被那些自诩具有创新意识的学校和人士玩弄于掌股之间,甚为意气风发,前有女教师惟登
T台才算展示育人风采,后有小学生必须全家齐上阵网上拉票方能当选队委,旧有用“积币”的方式物化精神层面的道德教育,现有打着“教育孩子”的旗号频出雷人校规,如此种种,当称得上是不一而足矣。记得有一句特别流行的广告语,“不看广告看疗效”,依此类推,教育举措贵在创新也应注重实际效果,这些年教育界也确实有很多创新之举成效卓著,李炳亭老师倡导的“高效课堂”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例。然而,很不幸的是,动静折腾得越大的往往却经不起实践检验,还有可能招致广泛的批评与责难。以浙江这所小学的做法为例,培养学生从小树立开放、竞争和参与的意识,出发点固然值得赞许和称道,但脱离学生的年龄和认知实际,盲目地将社会上所谓时髦的做法生搬硬套入校园,全然不去考虑这有可能助长人为弄虚作假的隐患,反而不利于培养孩子正确认识和对待公平正义,被人批作伪创新自然也就在所难免。
一直以来,我都在强调这样一句最朴实平常的话,“孩子只要肯读书,什么事情都好办”,有鉴于此,我坚持认为学校中的很多事情,既是德育问题也是教学问题,教育创新的立足点在课堂,即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取代传统的“我教你记”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渴求知识的内在驱动力,让他们真正实现乐学与好学,在此基础上,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为载体,创新品德、心理教育手段以及体育锻炼方式,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和谐成长。然而,包括一些专家学者在内的教育界人士,无视厌学情绪正在校园和学生中蔓延的客观现实,只顾着推陈出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与手段,指望通过吸引学生眼球的所谓教育创新之举,就能收到“毕其功于一役”的理想教育效果,学生因此果然能够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尽管我只是极普通的一线教师,却认为不去用知识本身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以至他们身在学校却不安心于读书,说句逆耳忠言,任你再有如何创新的手段和方法,即使在短时间内将学生的兴趣点专注于某个方面,诸如“做好人好事可积币”、“会拉票当队委”、“调皮捣蛋做班长”等,终究不能让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如今,名目繁多的教育创新灿烂若满天星光,即使长期置身于教育之中的人们也未必跟得上这变化的节奏,有时还会让你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深圳南山实验小学要求88名学生统一购置iPad上课,据校方解释说就是源于教育创新的需要,多少有些让人不解,由不得人不发问:难道不用iPad就无法正常开展计算机教学吗?恕我生性愚钝,对教育创新实在谈不上有什么高深见解,只一条“有助于学生乐于读书、锻炼能力、提升品德、感悟人性”,就是检验某一举措是否为真正意义上教育创新的试金石,符合者当可视为经验传播,违背者纵然被包装得再光鲜亦纯属瞎折腾,媚俗却自得其乐,既谈不上有什么品味可言,也着实应该缓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