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3/middle/55c7e4f8g92d9e958f13c&690&690
“教学相长”是众所周知的一句成语,其出自《礼记·学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意在强调“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能够在学习实践中走向共同提高。如今,虽然我们仍在追求着教学相长,但让人感到遗憾的是,“教学”已经偏正到或是专指教师的授课活动,或是认定教师的“教”远重要于学生的“学”。我只是极普通的一线教师,从教的经历只能勉强以“幸不辱使命”概括之,按理说没有资格去遑论教与学,好在人微言轻,纵然投石也不会泛涟漪,于是,斗胆说上一句:学生的“学”应该比教师的“教”重要。
时下,提及那些炙手可热的名师,你总会发现人家一定怀揣着独步天下的教学法,据说有化腐朽为神奇之功效。站在普通教师的立场上,我当然不敢拿“教无定法”之类的说辞向名师发问,但内心里总觉得神化“教法”而不屑于帮助学生掌握“学法”,还是难以让人心悦诚服。不可否认,教师确实需要不断完善自身“教”的艺术,让学生把上你的课当作一种享受,问题是如果教师只满足于按照精心设计的授课思路,循循善诱地将学生引入既定的学习轨道,即使他们如痴如醉到下课铃声响起,依我看却未必就是最成功的教学。之所以说出这般大不敬的话,原因在于我认为相关教师多少有卖弄和矫情的成分,或许公开课和示范课可以这么上,但日常的授课活动倘若不去认真研究“学生、学情、学法”,其实是把课堂演绎成了一个人表演的舞台,任你再怎么激情四射,学生充其量不过是听众罢了,根本没有自由思考和探索的余地。
为什么我会大言不惭地说出“学应该比教重要”这句话?其实缘于自己的“吃一堑,长一智”。记得当年我幸在教书上小有所成之后,基于自身所拥有的点滴优势,诸如对教材长期钻研而对其内容了然于胸、喜欢读书看报积累起不少教学素材等,再加上对自己的口表过于自信,正常情况下,一节课总喜欢从开头就“自弹自唱”到结束,尽管学生听课也还算比较认真,课后我也常常是自我感觉良好,但学生的考试成绩却不比我初上讲台时来得好,甚至还有一定程度的下降。百思不得其解之际,有教师提醒我症结在于把鲜活的教学固化在“我讲你听”模式上,如此任凭我每节课都上得都略有出彩之处,学生却失去了积极主动的学,他们不需要经过思考和探索就能得到现成的答案,看似“教师讲得精彩,学生学得轻松”,而一旦考试需要学生自主探究时,习惯的空白和能力的欠缺,以及对知识疏于灵活运用和无法举一反三,总会让他们不能在考试中创佳绩和得高分。
最近,我比较关注李炳亭老师推崇的“高效课堂”,也曾经亲历过这种课改的热烈氛围。就我个人的最大感受而言,把学生的“学”看得比教师的“教”更重要是其亮点,对我当有醍醐灌顶之功效。且不说崔其升校长在杜郎口中学对教师提出要求:“在课堂上,老师讲课时间不得超过两分钟”;也不论博友梁恕俭老师正大力宣传的“角色课堂”,欲把课堂由传授式改造成为探究式;单就我个人的反思来说,真切地认识到如果教师继续习惯于将自己定位在课堂主导者的角色上,武断地认为学生每时每刻都要听命于教师的知识传授,甚至必须把教师给出的“标准”答案奉若神明,其实是自恋于要把教师的“教”永远凌驾于学生的“学”上,依愚之见,这样做不是在育人而是在毁人,至少是在扼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古语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其间蕴含的道理不言自明。客观地说,纵然教师使出浑身解数以尽可能地让学生多学一些知识,恐怕其中很大一部分在学生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未必会派上用场。或许教师可以解释为“现今学生必须通过考试封锁线”,这当然是大家要正视的现实问题,但换个角度去思考,教师更加重视学生的“学”,善“教”是为了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学习方向,唤醒他们潜藏于心中的自觉意识,激励他们努力行走在主动探索求知的路上,如此,才是真的“你好,我好,大家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