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8/middle/55c7e4f8g92391d33a1f7&690&690
浙江《今日早报》载:老师没有料到,自己的一个简单批评动作,竟会让在班上一直表现优秀的初中女生玲玲(化名)自闭了一个月。前几天,玲玲来到杭州市七医院看病,接诊专家发现,玲玲没有装病,确实是由自尊心大受伤害引起的心音反应,这种心理因素导致躯体功能暂时失调。这虽是一个罕见的个案,但同校的老师们都很感慨:为何现在的孩子这么脆弱,经受不起一点批评与挫折?这与近几年突出强调的赏识教育是否有一定关系?现在的教育还需不需要挫折教育?读到这样一则新闻,身为教师的我并未就此感到惊诧,却有一种莫名的悲哀,批评作为教育中极常见的手段,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用之于所谓优秀学生身上竟然惹“祸”,且不知这样的局面尴尬了谁?
读《论语》始知孔子是批评学生的,有时言辞还非常尖锐。宰予昼寝,孔子很生气,“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之类的话也不免脱口而出;听鲁迅先生的故事,才知书桌上刻的那个“早”字,也是源于私塾先生的批评,大意为“十几岁的学生,还睡懒觉,上课迟到。下次再迟到就别来了。”至于我在读书过程中,因为少不更事而被老师批评的经历,已是无法一一记清。站在教师的立场上,对于今天学生中出现的问题或犯下的错误,用言语和行动给予批评责罚,既是在正常履行教育之职责,也是在帮助学生通过认识和改正错误实现质的提升。当然,如果教师在真相不明的情况下,对学生实施了错误的批评,理当向学生诚恳道歉。
倘若说今天的教育成就非凡卓越,支持者一定会罗列出各类光鲜的数字加以佐证。可对于我这样一个工作伊始就置身学校的普通教师而言,不得不说今天的教育仍面临着诸多问题,仅以对学生的批评为例,在教育决策者广泛接受西方教育理念的情况下,“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已经为法令所禁止,甚至教师对学生是否享有批评权也要由专门的条例授予,再加上赏识教育一度被神化至无所不能之高度,引得教育圈内和圈外人士仿佛只识得表扬而耻于谈及批评二字,武断地认为“只要批评学生肯定是教师的师德有问题”,再加上如今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惟我独尊的意识渐强,家长中十之八九者竟不敢批评自己的孩子。于是,在“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氛围之中,表扬鼓励可以不需要任何理由地放心被使用,而教师如果批评学生则必须小心翼翼,稍有不慎很有可能惹祸上身,更不用说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还会引起轩然大波。而更值得一提的是,对于那些所谓的优秀学生,本来就是父母眼中的心肝宝贝,也常常被教师精心呵护于掌中,听惯的是表扬和肯定,一旦被批评则难免心理失衡,严重的还有可能出现新闻中那位初中女生玲玲的功能障碍。
社会也罢,学校也好,都知道学生不可能一辈子总在顺境中快乐成长;父母也罢,教师也好,也都清楚“温室里的花朵终究难以经历风雨”的道理。可现实的问题是,虽不是普遍现象但值得我们关注,社会以为给孩子提供的最好保护就是“让他们无忧无虑”,学校以为教育专家鼓吹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是至理名言,家长的想法是“在家里就舍不得批评孩子,老师哪能轻易批评孩子?”教师在批评可能招致烦恼的心理支配下而不得不在这个问题上小心谨慎,于是,大家乐得把表扬和赞美的话语洒向孩子,却不敢放心地去批评孩子的问题或错误。在我有限的记忆里,凡是号称模范的教师谈及自己成功经验,莫不是“爱字当头,以表扬和鼓励激发学生的上进心”等让人心动不己之话语,绝少有提及如何对学生醍醐灌顶。
其实,在对孩子的教育中,表扬和批评从来就是相得益彰的两种手段,耻于批评而付之以无原则的表扬,不仅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而且还会使其滋生骄傲自满情绪,进而导致心理承受能力降低。当然,只知道拿批评挫伤孩子却不屑于真诚地加以表扬,难免会让教育形象大打折扣,毕竟教育的宗旨在于育人而不是损人。从新闻中我们看到的恰好是极端案例,但不知一次简单的批评就惹上了孩子自闭一个月的“祸”,究竟尴尬了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