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6/middle/55c7e4f8g8de4839468ff&690&690
一年一度的中高考招生走向谢幕,各种档次的谢师宴则随之逐渐升温,精明的酒家悬挂横幅笑脸迎客,自豪的家长奉上喜帖殷勤谢师,忙碌的名师走街串巷觥筹交错,一派喜洋洋之欢乐景象。同样身为教师,我也亲历过规模和档次高低不同的谢师宴,多在这样的场合酒酣耳热,却不妨碍我常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孩子经过教师多年的辛勤培育,得以在中高考中金榜题名,更为日后发展奠定了相对坚实的基础,家长出面以适当的方式对老师表示感谢实乃人之常情,但非用扎堆的方式大摆谢师宴,既兴师动众又花费不少,依愚之见,这未必就是唯一的正确选择。
前日,偶然读到《长江日报》与腾讯·大楚网联手进行的网上调查,话题正是我所关心的“谢师宴”,在共有503
名初高中学生参与的这项调查中,结果显示多数学生会以一定的方式对老师表示感恩,但只有14.60%参与调查的学生透露“家长已经准备摆谢师宴”。或许,学生的回答未必就能完全代表家长的心声,到时,家长摆起谢师宴的比例肯定远高于此,甚至还会出现因为老师的日程安排问题而赶不上趟,着实急煞了一些家长。平心而论,家长以这样的方式感谢老师,在自愿的前提下“出自己的钱,请自己的客”,既不关他人之事,也符合中国由来已久的人情世故,本无可厚非。但有人借机批评这是不良社会风气在教育领域的折射,或指责这样做势必导致师生关系的庸俗化,我看未必果真就实事求是。当然,暗示或强迫家长违心地摆谢师宴,实在有损教师形象和教育声誉(注:从我的经历看,还未曾见过有此类现象在自己身边发生)。
学生在校读书期间,蒙教师辛勤教诲,学识人品皆有所长,升学考试又得以高中,家长以适当的方式表达对教师的感谢,乃人之常情,而如果孩子不幸在考试中名落孙山,正无比痛苦烦恼中,任谁也不会有心情去请哪门子客。问题是“孩子考得好,家长要感谢”,这感谢的方式却未必就只有宴请,有人将理由陈述为“难免会助长大操大办,甚至借机敛财的歪风;助长不良的人情消费风气,使师生关系庸俗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金钱观、人生观,对其成长极为不利。”我却不赞同,借机敛财是高居权位的家长对属下或有求于自己之人所为,绝非把手伸向教师;“略备薄酒,以表谢意”古来有之,乃通行做法,谈不上因此就导致师生关系趋向庸俗化;至于影响学生的金钱观和人生观,据我参加过一些谢师宴后的观察而言,未曾发现有学生竟由此就变得很三俗。只要家长心甘情愿摆上谢师宴,旁人其实也不好多说什么,站在教师的立场上,我想说的是,家长若真心诚意地感谢老师,也可以考虑选择用其他的方式,至今我还保留着多个孩子的大学通知书彩色复印件,那是孩子随家长登门感谢后所留,虽然没有隆重的吃请和厚重的送礼,却在相谈甚欢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学生和家长真心诚意地感谢老师,除大摆谢师宴外,确实还有不少可供选择的其它方式,依我的自身经历而言,学生和家长登门致谢算是一种(若携礼而来不在此列);一众学生集零花钱请老师们喝茶聊天,花钱其实不多却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而结束时多为老师买单;得金榜题名的学生合写纪念卡片,携鲜花一一赠与曾经的恩师,虽然礼轻却人意重;学生同返母校看望辛勤培育自己三年的师长,临行前再聆听一回谆谆教导,倒也其乐融融。限于自身经历粗陋,实在无法在此一一例举,相信“送些水果、鲜花、书籍和光盘之类的小礼物;打个电话、点歌和发个短信表达谢意等”,都可算作是不错的选择。
考上大学,对于才经历过高考洗礼的孩子而言,其实可称作是又开启了人生的另一个起点。适度的庆贺之余,准大学生需要的是暂时成功后的清醒,需要的是攀登人生高峰的激励,未必都得在酒店里设宴答谢。将升入大学作新起点,再创明天的辉煌,才是对老师、家长的最大回报。我不反对家长真情所至而摆起谢师宴,大家欢聚在一起把热情洋溢的话儿叙,但并不认为这是唯一可行的方式,其它既有时代气息又兼具中国传统人情味的谢师方式,也可以成为是学生和家长的不错选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