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8/middle/55c7e4f8g8cd9acca43c7&690&690
闲读《意林》,一篇文章让我感慨良多。中国西部偏远农村的一个小学生合唱团,有幸获得在北京参加中外学生文艺展演的机会,孩子们都很珍惜也练得极其认真,没有想到的是,即将正式登台前却被主办方告知必须“假唱”,理由有三:一是高层领导要来,不能出现任何闪失;二是真唱在现场出不了效果;三是即使唱错一个音儿,会在外国人面前丢面子。于是,孩子们只能假唱,且假唱得很完美,尽管操办人员向孩子们伸出大拇指,可孩子们却笑不出来,有的只有失落。站在一个教师的立场上,我理解孩子们被假唱的无奈以及潜藏于心中的愤懑,也由此联想到在我们生活中存在的类似“美好”,而这样的每一个“美好”背后都有值得说道的故事。
对于常在学校上演的公开课,凡熟悉教育的人都不会陌生,从导入新课到说完最后一句话则正好下课铃声响起,很多这样的公开课教学环节丝丝相扣仿佛行云流水,堪称“完美”到无懈可击的地步,也因此让听课的人由衷钦佩。不能说公开课全然是在集体造假,却又不得不说一些公开课背后有故事,且不论相关课题已经演练过很多遍,有时全体学生虽然都举手回答问题,实则已被教师提前告知“会则举右手,不会则举左手”,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一些学生即兴表演的节目同样在事先进行过排练,连平时不修边幅的教师也无不油头粉面和盛装出场,甚至日常对学生素以严厉著称的教师都在课堂上满面春风,为此,曾有小学生无限感慨地说“老师要是天天这样对我们很和气就好了”。公开课其实是教师展示自身教学水平和能力的平台,为上好这样的一节课事先作精心准备本也无可厚非,但如果和平时授课形成强烈的反差,依愚之见,这样的“美好”会在孩子心中留下阴影,也有可能折损自己的形象。
最近,总有身居象牙塔中的教授不甘寂寞,喜欢摆出一幅权威的架子对中小学教育说三道四,常常唬得一线教师们“走路都不知该先迈哪一条腿”,然而,即使位卑且水平低,我却不以为然,无论他们头顶着怎样“美好”的光环,不屑于指导一线教师如何实现专业化成长,却对自认为的“问题”不遗余力地声讨,只能让人怀疑他们乐此不疲的动机是否够纯正,再想想一段时间以来,接二连三曝出的教授在学术上遇到的麻烦,甚至有人连主动站出来为自己辩护的勇气都没有,更让教授们的“美好”形象在我等百姓心目中大打折扣。暑假中多有从名校归来的学生,听他们埋怨想认识学校中名头很大的教授,却三两年已过仍不曾见过真容,就知道那些教授根本没拿本科生教育当回事,难怪钱学森老人感叹“今天的大学培养不出世界一流人才”,偏有这样的教授还喜欢以另类的方式出风头,岂不悲哉?
其实,“美好”背后故事多并不仅存在于教育领域,上到国家权威部门出具的百姓生活水平数据,下到一个贫困县不惜举债去建设什么劳什子的形象工程,甚至人为地“塑造”英魂之光辉形象等,如果深入探究其背后的故事,你会发现被刻意打造出的“美好”竟与事实大相径庭。且不说闹得沸沸扬扬的打工皇帝唐骏“学历门”事件,让普通老百姓不出国门也知道了美国有个“西太平洋大学”,一如《围城》中方鸿渐从爱尔兰骗子手中买了“克莱登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仅以河北邯郸广平县为例,这是一个国家级的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去年全县财政收入仅
1.3亿元。今年,县里提出“11168”工程目标,计划年内完成
20多亿元的市政工程建设,并用10天完成33万多平方的拆迁任务,使1000多户群众的房屋被拆,土地被征用,在改变城市形象这个“美好”初衷背后,则是该县目前仍有5
万多人没有摆脱贫困。让人担忧的是,此类“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还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上马,否则,中央不会三令五申加以制止,也难怪日本媒体会讥笑我们《中国经济增长的背后是地方形象工程泛滥》,这很值得我们去深刻反思。
或许,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迷恋美好,有时明知是虚假的美好可能也在所不惜,可是,我们必须清楚绝对的美好在这个世间是不存在的,美好总是与缺陷相伴生,惟有多去发掘诸多“美好”背后的故事,正视存在的缺陷并努力改正之,才有可能促使我们走向尽可能的美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