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3/middle/55c7e4f8g8b05e08b9dac&690&690
一年一度的高考成绩揭晓,孩子果真如愿“金榜题名”,举家欢欣雀跃自然是常态,风光出游、慷慨购物和大摆筵宴也成了不少此类家庭的“生活主旋律”。特别是在“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下,孩子经过十多年的奋斗得入清华北大之类名校,当家长的竭尽所能犒劳取得阶段性成功的孩子,旁人并不好多说什么。可今天在网上读到《双胞胎兄弟工地当小工凑学费上清华北大》,说的是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阿克齐镇双胞胎兄弟宋少鹏和宋少栋,在被清华北大录取的情况下,为帮贫困的家庭减轻负担,兄弟俩去建筑工地当小工凑学费,根据他们的计划,下一步还准备给当地的高中生当家教。没有矫情地伸手向父母讨要奖赏,而是体谅家庭的经济不宽裕,还想到并做到自力更生地用劳动筹措学费,站在亦师亦父的立场上,不禁为他们的举动叫好。
曾经在《意林》上读到过一篇文章,有一句话至今印象深刻,“母疼儿如长江水,儿孝母如扁担长”,看客应该清楚它强调的是,母亲之于孩子的爱如长江水般浩浩汤汤,而子女回馈于母亲的情则如扁担长那样相对有限,虽然此话绝非不二真理,但多少反映了(尤其是当下)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现状。让人欣慰的是,此话在两兄弟的家庭却没有这般不对称,网上的相关报道,记者花了浓重的笔墨介绍两个孩子的成长历程,而其中的不少片断让人读来感动于母亲与两兄弟之间浓浓的亲情与爱,一则是有一次很晚了,张学华(孩子的母亲)让兄弟俩上床睡觉,自己却仍在看书,少鹏问妈妈:“你都这么大了,怎么还在学习啊。”张学华如实地告诉他,自己小时候没有条件学,现在必须多学一些知识,不然被工作淘汰就没办法供他们上学了。母亲正是用这种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勤于学习,也才造就了两兄弟在学习的你追我赶;二则是2007年初中毕业,两兄弟的成绩在阿勒泰地区名列前茅,均达到了内高班的分数要求。遗憾的是,宋少栋因为视力不佳,不符合招生条件。母亲知道后心里非常难受,因为宋少栋在出生时就被检查出一只眼睛视力不佳,她跟孩子说:“是妈妈对不起你。”可没想到的是,宋少栋却反过来安慰她:“妈,你给了我生命,这就够了。读不了内高班,我在哪儿读高中都是一样的。”宋少鹏顾及弟弟的感受,也告诉妈妈愿意放弃去内地读高中。孩子们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得非常懂事,足以让母亲感到欣慰。
如果两兄弟同时被北大清华录取,放在条件相对宽裕或哪怕一般的家庭,且不说斥“巨资”重奖孩子,最起码也会让他们利用这个暑假好好地玩一玩,但对于上高中时就“考虑到兄弟俩的家庭情况,学校为他们减免了学杂费,并给两人每人每月300元的补助”的家庭来说,两个孩子同时进北京读书确实会带来比较沉重的经济负担,正如宋少鹏所言,“我打听了一下,两个人的学费一年就是一万块,每个月的生活费一个人最少也要1000元,对于我们这个家来说,负担很重。”在这种情况下,兄弟俩一合计在当地的一个建筑工地上找到了一份当小工的活,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拉沙子、运水泥、搬砖头之类的体力活,报酬是按件计劳,基本上是每人每天能赚40元到60元,据说打工的第一天,两人就差点晒脱皮,胳膊也酸得抬不起来。如果换作是我,可能不忍心自己的孩子去经受这样的苦与累,而身为母亲的张学华同样心疼着自己的孩子,她说:“不知道能坚持几天,虽然心疼,我既没说不让他们去,也没说要继续干下去,关键是要让他们锻炼一下,毕竟未来要面对的困难还有很多”,相比之下,让我这个长年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父亲多少有些自惭形秽。当然,更忍不住要为这两个极其懂事的孩子叫好,特别是哥哥宋少鹏的一段话,我还建议自己的孩子好好去体会一下,“我们已经不小了,早就该承担起家庭的责任,但现在惟有继续好好学习,将来才有能力赚多一些的钱。”
过去人们常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从古至今,也确实有着诸多这方面的实例,如今,每年高考结束之后,我们也会闻听一些家庭贫困的孩子为筹措学费去打工,西安《华商报》载:高考后的6月9日即打工的女生胡倩,在给爸爸发的一条短信里这样写道,“我高中已毕业,你和妈妈的义务也完成了,大学第一年的学费我可以申请助学贷款,以后的我可以靠自己的努力去挣。”他们虽然身为孩子,却家贫志坚,向我们呈现出“人穷志不短”的良好精神风貌,这不仅仅是对家庭负责和回报父母,更是自我锻炼的重要选择,假以时日,这样的孩子更容易走向成功。置身事外,我们有理由为这样的孩子叫好,而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还可以成为我们实施家庭教育的鲜活教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