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咆哮孩子“为何成绩不如人”,发泄了怨气却折损了志气

(2010-07-02 01:45:05)
标签:

中高考

成绩放榜

咆哮孩子

为何成绩不如人

发泄怨气

折损志气

教育

分类: 博主原创作品

http://s8/middle/55c7e4f8g8a5101cb2ae7&690&690     高考成绩已然揭晓,中考成绩也正在陆续放榜之中,那些家有考生的父母,恐怕不仅关注自己孩子的成绩,而且也很留意其他孩子的成绩,更容易将自己孩子的成绩与同层次孩子的成绩作比较,好则欣欣然张开了灿烂的笑脸,四处应答着别人的道贺,差则难免“拔了电话,关了手机和闭门谢客”,实在是心里窝不过那股无名火,忍不住就要向孩子咆哮“为何成绩不如别人?”据我所知,还有更难听的话夹杂着怨气向孩子无情地宣泄,说不定还动了手。站在亦师亦父的立场上,我当然不能轻松一句“绝不可这样咆哮孩子”,但还是要提醒这些考生父母在这个问题上应出言谨慎,没有必要在分数已成定局的情况下非把孩子逼上绝路。

    依我多年的从教经历(不敢妄称经验)而言,且不说中高考这类事关孩子前途和命运的“决战”,就拿日常的阶段性测验来讲,绝大多数孩子并不喜欢父母总用“为何成绩不如人”这样的话向自己发泄怨气,还记得我曾经就此在班里做过一个调查,结果表明几乎这是所有孩子的共识,可孩子们的共识终究阻挡不了父母的横向比较,于是,每次考试结束后,都会在一定数量的家庭响起这句咆哮,有时,我也会忍不住拿这句话责问自己的孩子。如果仅凭简单的一句咆哮,就能激起孩子内心求胜的欲望,任谁都会举双手赞成此等做法,可不得不说的是,总喜欢用这句话向孩子咆哮,虽然发泄了自己的怨气却难免折损了孩子的志气,还容易引发孩子的反感甚至反抗,最终非但难以得到父母期盼的孩子发愤图强,更有可能伤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

    人们常说“在父母眼中,自己的孩子总是最好的”,这样的话当然并非无谓的妄谈,问题是它一旦遭遇考试和成绩,这种认识仿佛从很多父母的脑海中被抹去一般,每到此时眼光总盯着别的孩子成绩,特别是那些同层次孩子的成绩,只要存在一定的差距,就忍不住要唠叨几句,带着怨气咆哮“为何成绩不如别人”,虽在情理之中,但从真正对孩子提高学习兴趣是否有帮助角度说,恐怕还是发泄了自己的怨气却折损了孩子的志气。记得多年前带过一个孩子,因为考试成绩提升明显而当面表扬了她,最后还不忘让她回去向父母报告,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天她却面无喜色,我很奇怪地问她何以如此,她告诉我“父母听了成绩后,没有给予期待中的表扬,反问班级里最高分是多少,得知我与该同学有相当在的差距,狠狠地责问我为什么成绩没有别人好,更告诫我别因为取得一点点进步就沾沾自喜。”闻听孩子的回答,我哑然,多少有些感叹家长不解孩子的心,也因此想到“如果父母能够说些鼓励的话,其实有助于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从培养孩子的角度出发,为人父母者当然可以高标准和严要求,甚至内心深处期盼自己的孩子“得高分、中状元”,也在情理之中。但不容忽视的是,孩子之间存在差异确为客观事实,学习动机、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知识贮备等方面,在不同的孩子身上总会呈现出差异,甚至,我们还不得不承认,智商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孩子成绩难免有高低,否认它而只一味强调孩子是否刻苦用功,在我看来称不上拥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正因为不同的孩子存在着上述差异,所以无论中高考还是日常的测验,名列前茅者有之,位居中游者有之,落后拖腿者亦有之,如果所有的父母都依同一个标准要求着孩子,从我多年的教育教学经历来看,用一句“为何成绩不如别人”向孩子咆哮,可能还算对自己的孩子够仁慈,严重的说不定早就在家庭中上演父母对孩子的“男女混合双打”。可不得不说的是,真正内心里还愿意读书的孩子,面对自己不如别人的成绩,其实在他们本身而言,已经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并因此迫切希望得到父母和老师的理解与宽慰,以及实实在在的帮助。此情此景,身为教师的我,不便说父母绝对不可以批评自己的孩子,但该说什么和不该说什么,建议还是想好了再说,以免他日生出事端而后悔。

    “几家欢乐几家愁”,是每年中高考后很多家庭的真实写照,孩子得以“金榜题名”自然可喜可贺,忙于带着孩子游历名山大川和大摆谢师筵宴,旁人并不好多说什么,只别因此娇纵了孩子就好。而孩子不幸“名落孙山”也不必妄自菲薄,更不必只顾着将心中的怨气一股脑地对着孩子发泄。作为局外人,我深知没有资格在这个问题上轻松地指手画脚,毕竟孩子在中高考上失利的痛只有他们的父母才最能体会,但还是想借本文提醒这些父母:与其一味指责,还不如静下心来去谋划后面的路该怎么走,即使心中积聚着怨气,开口对孩子咆哮“为何成绩不如别人”,最好也不要陷入只发泄了怨气却折损了志气的尴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