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4/middle/55c7e4f8g89e71b7bcded&690&690
最近,语文教材居然成了网络炒作的热点,缘于身居象牙塔中的教授们不甘寂寞,抑或是急于打造自己响亮的名气,总在前赴后继地叫嚣“要把某某文章从语文教材中删除”,如果真是把火力对准类似《我们打了一个大胜仗》这样政治色彩过于浓郁的文章,倒也让人不好多说什么,但教授们偏专挑容易掀起舆论风暴的名篇下手,瞬间就可制造期盼已久的轰动效应,纵然被人批评漫骂也在所不惜。既学不好教授们让人惊叹的无知无畏,也觉得自己没有资格遑论“把某某文章从语文教材中删除”,就今天的语文教材而言,我却有一个弱弱的建议:编者们是否可以考虑精选几篇当代好的杂文入教材?
客观地讲,今天的语文教材已经越来越重视选择彰显人文精神的文章,一些带有明显时代局限性的文章被“请”出了教材,即使曾经被修改的名篇也基本恢复了原貌,这多少体现了我们的社会正在走向文明进步。但不得不说的是,在“和谐是硬道理”的背景下,“风花雪月”式的文章不少,还是在教材中完全看不到当代杂文的身影,之所以如此,站在一个非语文学科教师的角度,我想原因大约有二:一是杂文虽为散文的分支和议论文的变体,但被誉称“匕首”或“投枪”的杂文,多具有鞭挞丑恶和针砭时弊之特点,容易戳中一些掌握话语权人士的痛处,会让他们很不爽;二是编者们总有不言而喻的担心,总觉得选择这样的文章进教材,往大里说这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从小处讲也可能给涉世未深的学生以“误导”。基于以上两点原因,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还是对当代杂文敬而远之,即使非常优秀的也断然入不了教材。
不可否认的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当代确实少有精品杂文,即使指向特定的社会问题言辞犀利,也终究有所顾忌而不敢过于激烈,甚至达不到鲁迅先生当年文章的尺度,但这绝不意味着当代杂文就没有好作品。一直以来,我比较喜欢读南师大附中吴非老师的杂文,因为对教育问题的思考相当深邃,吴非老师多有好文章呈现,如《像太阳一样升起的白旗》一文,结尾处最让人动容,“现在,我可以说出来:那旗帜不是蛊惑人心的红色,不是时髦的绿色,也不是空灵的蔚蓝,而是一尘不染的白色。在我的心中,一面洁白的旗,正在像太阳一样缓缓升起。”这是一个有良知教育者的真情告白。如果再去细读吴非老师的教育专著《不跪着教书》和《前方是什么》,你会发现其中有些姑且称为杂文的文章,愚以为,完全有资格入选语文教材。一段时间以来,在一些教授“不懈”的努力下,鲁迅的文章终于逐渐淡出语文教材,可这未必就能代表所有一线教师的心声,吴非老师在《鲁迅墓前》一文中,结束语同样让人震撼,“不需要英雄的民族是幸福的民族,但是有了英雄不知道去敬仰的民族将是不幸的民族”,对此,我深以为信。
杂文何以不被人喜欢,因为好的杂文总让一些人坐立不安,其作用一如鲁迅先生所言,“在风沙扑面,狼虎成群的时候”,杂文理当化作“匕首和投枪,要锋利而切实”,真正是“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也“是在对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尽管今天我们正执著地追求着和谐,但绝不意味着人人都能安享幸福生活,更不表明在我们身边就不存在有害事物,用文字向它们发出反响或抗争,其实正是强烈社会责任感的集中体现,由此应运而生的好杂文完全可以向我们的孩子推荐,甚至将其中的精品入选语文教材,让孩子清楚地知道我们今天所处社会的现实景象,激励他们为改变这种现状而学习或努力,总比让孩子只顾着沉醉于“一场风花雪月的故事”,或一味地追求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好得多,再者说了,今天的孩子其实并不傻,他们在很多问题上看得有时比我们这些成人更明白。
杂文是以讽刺、幽默之类的犀利笔法,为我们深度解剖着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顽疾,甚至可以让读者在笑声中加深对社会丑恶现象的认知,它非但不会扰乱我们渴求的和谐,相反,我倒认为这有利于社会避免犯下“蔡桓公”式的错误,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促进孩子们达到“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之境界。有鉴于此,我建议精选几篇当代精品杂文入选语文教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