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2/middle/55c7e4f8g849f8596e21b&690&690
第一次读到吴非老师的文章《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虽然未经深入研读其内容,但已经被它的题目所吸引。这是吴非老师在2002年出的一道作文题,他在介绍时曾经这样说,“我有点偏爱这道作文题,因为它能在智者那里产生震撼。我在任教班级试了一下,看到一些很有思想深度的习作。我也想请同行考虑一下这个题目”。限于自己并非中文专业出身,文字驾驭能力亦难同语文教师比肩,于是,只好将下水一试的渴望潜藏心底,不想今天因事满怀感触,又有闲暇安坐家中,信手涂鸦聊表心境,不妥之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按理说,学校应当是极重视思想的地方,毕竟它不仅承担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职责,更有对学生进行思想启蒙教育的任务,正因为如此,置身学校从事管理的领导也罢,抑或是面对学生教书育人的教师也好,都要努力让自己成为执著坚定的思想者,哪怕是有着些许教育思想的人,也只有确实具备了这个前提条件,我们才可以自豪地宣称是在办真正的教育。然而,现实的情况却不免让人难以乐观,且不说领导已经习惯于自称是管理者,就是教师也安于当好学生的指导者,如果问起是否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或是解释管理事务繁忙和教学任务繁重,或是推脱这是教育家而非一线教育工作者应该考虑的问题,于是,安分守己和按部就班成了常态,遇事第一反应便是搜寻自己往日的经验,或是将责任直接向他人推脱。
稍微有些年长的人都还记得我们曾经的新闻报道,国内部分和国际部分是那样的泾渭分明,国内新闻一概形势大好,人民生活总在蒸蒸日上,而一旦转入国际部分,则洪水、地震、犯罪和车祸扑面而来,灾难之下的人们流离失所,很自然这样的材料也就进了我们的教科书。至今还记得当初自己刚走上讲台的时候,涉及到这些内容的教学,总有学生提出疑问,虽然考试的时候我只能要求学生按课知识回答问题,但在上课过程中则提醒学生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未必事事都得人云亦云,因为这样做当时还招致非议,但一想到人为地蒙蔽学生的思想,至今都有那么一点愤愤不平。后来的事实证明,我们的社会生活并非歌舞升平,存在着诸多矛盾和难处,人家也不是一无是处,反而有更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回想此事,庆幸当初我向学生的提醒并没有误人子弟。
陈云曾经针对自己一生的工作方法,总结出“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九字箴言,其实放在今天依然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甚至还有着极为现实的紧迫性。作为一名普通教师,自然谈不上对教育有深刻的理解,但我总觉得从事教育工作的领导或教师,如果缺乏独立思考的精神,对于一所学校来说,即使外观富丽堂皇或优秀学生云集,也只能称之为知识“贩卖场”,领导只会对比之更大的领导俯首帖耳,教师只会对教材和教参敬若神明,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只能是对灌输给他们的任何东西都“坚信不疑”,而这样的学生纵然考试成绩斐然,也不过是精神侏儒和思想奴隶,如此学校或许会被贯之为“名校”的称号,却也不是我心目中理想的读书圣地,更难以想象这样的学校会有办法破解“钱学森之问”。
思想,本是极平常的东西,有时竟然成了我们的一种奢侈,哪怕是在最需要思想的校园,稍微有点新锐的思想也有可能也会受到怀疑和压制,毕竟在相当数量的学校中,人们乐见的是在怎样取得高分上的“创新”,热捧的是如何将学生训得服服帖帖的“高招”,而鼓励学生培养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则有可能会被批评为离经叛道,可认真想一想,经我们之手调教出来的学生只知道“唯书、唯上、却不唯实”,何来我们求之若渴的教育创新,自然也就更谈不上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四有”新人。身为教师,本不该自揭教育的短处,但吴非老师的话却总对我有一种撞击心灵的感受,“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精神,他的学生就很难有独立思考的意识。常有教师批评学生作文‘没有思想’,然而教师大量所谓的‘教学论文’与‘德育论文’完全是文件资料的克隆与重组,没有独立的思考,没有个人的智慧。面对一本教参,他竟然不敢说‘不’;面对外行领导的指责,他立刻匍匐于地。教师丧失了独立思考精神乃至丧失尊严,能靠他去‘立人’吗?”
纯文本知识固然是美丽的,却并不能完全取代思想的美丽,尤其是在需要真正思想和行动的学校,但愿每一个置身教育中的同仁,都能在回首自己教育生涯往事的时候,自豪地说上一句:我美丽,因为我一直在思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