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3/middle/55c7e4f8g843d7782f58c&690&690
14日上午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瞬间将全国的关注目光引向这座边远小城。值大家正忙于救灾和救人的时候,本不该说什么不识趣的话,可站在教师的角度,把自己关注到的两个细节摆放在一起,一是当地领导所言“玉树完了、完了,政府的楼房已经歪了,百姓的房子很多塌了(因为政府是楼房,百姓是土木房居多,抗震力差)”,二是拥有3000余名学生的玉树县第三完全小学18间平房教室全部倒塌,几乎占了全部教室的80%,学校的两栋教学楼虽没有倒塌,但出现严重裂缝。此情此景,难免让人有些想法,为什么一再强调“要把校舍建成最安全和最放心”的承诺,还是没有能够经受住地震的考验。事后让人都有些不敢想象,如果地震发生在学校上课过程中,师生伤亡又岂止是115人?
曾经的汶川地震依然历历在目,很多学生在这场灾难中失去了鲜活的生命,有鉴于此,校舍安全问题被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要把学校建成最安全和最让人放心的地方”,一时间便也就成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庄重”承诺,确实也让我们见到了实实在在的行动,或是不少地方的新建校舍提高了抗震等级,或是一些方启动了对正在使用校舍的安全加固。也许玉树地处边远,对政策执行自然就比其它地区要稍晚一步;也许玉树财力有限,政府财政“捉襟见肘”,面对诸多校舍需要加固而心有余却力不足;也许玉树有比校舍更“迫切”需要去建设的工程,以致校舍加固不得不排队等候;不在此地,不好妄加揣测,是不是还有更多的“也许”自然也就不得而知。正是由于存在这样太多的“也许”,学校的房子自然就比政府办公大楼先行轰然倒下,也因此又让学生成了这次地震的死伤的较大群体。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曾经是一句非常响亮的口号,也常见它被刷在农村学校的外墙上。可不得不说的是,人们好象现在有些不太爱提这句话了,因为有充分的“理由”表明我们的国民经济已经高速发展、综合国力已经显著增强、人民生活已经稳步提高,于是,我们自然有底气喊出“要把学校建设成为当地最漂亮的地方”,问题上言之凿凿地喊过之后,是不是果然有后续的实际行动和可靠的经费保障,有时却难免要被打上大大的问号。作为置身数千里之外的一名普通教师,我当然无法弄清楚玉树县领导们在校舍安全问题上的重视程度,也不了解他们在学校建设上的经费投入究竟有多少,或许,从工作报告中可以看到他们是高度重视和异常关心的,但像玉树第三完全小学这样一所拥有3000多名学生规模的大学校,居然绝大多数的教室还是平房,虽然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确实极为有限,而普通老百姓居住的也还多是土木结构的房子,但总让人对领导的“高度重视”有些不够放心。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句歌词,常常是人们在无奈之下的发问。我们总在说“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也总在说从多方面要给予孩子以特殊保护,但如果在大灾大难面前,率先受损的却是学生高度聚集的学校,受伤的也总是相对弱小的孩子群体,当孩子们果然把这句“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拿来向我们这些成人发问,不知我们又该怎样去应答?玉树的救灾工作还在继续,还可能会有更多关于学校受损和孩子遇难的不幸消息传来(截止到16日上午10时,师生可知遇难人数为115人),正如玉树第三完小的校长14日20时向《青年时报》记者在电话中用近乎哭喊的声音说,“有30多个孩子死了,天就快黑了,我们没办法了”,其实此时如果就是把“孩子,请抓紧妈妈的手”说起,抑或是紧紧抓住父亲的手,也无疑只会更增添一份悲伤。但愿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过后,我们在总结的同时不忘记把加强校舍安全也写上浓重的一笔,尽可能地再多些投入,虽然亡羊补牢,但也未为晚矣。
天灾总是难以防范,但人祸却可以尽力避免。置身玉树之外,所得有关地震信息完全来自媒体和网络,依此写下自己的感受,难免有不妥和不实之处,如有冒犯还请见谅。作为教师,看着孩子在灾难中挣扎,常有一种痛彻心痱的感觉,因为孩子其实就是我们的明天,限于自身能力无法提供帮助,惟有在数千里之外,遥祝正在痛苦煎熬中的玉树能早日战胜灾难,走出一片新天地。而更为紧要的是,不要因为这场灾难给孩子的心灵留下长久的阴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