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者眼中的压岁钱

(2010-02-13 09:48:30)
标签:

教育

压岁钱

合理

适当

分类: 博主原创作品
http://s1/middle/55c7e4f8g7f719164a7c0&690&690

    今天,是农历大年三十。从即日开始在浓浓的年味中,按照中国的传统习俗,长辈要给小辈派发压岁钱,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压岁钱的行情亦看涨,少则以百计,多则上千甚至上万,我等儿时的数角或几元与之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站在教师的立场上,自然习惯性地从教育的角度出发,想谈一谈对压岁钱问题的认识,未必完全正确,权作过年时大家笑看一回罢了。

    据专家介绍说,派发压岁钱的传统习俗始于魏晋,盛于唐朝。之所以在过年时给小辈们派发压岁钱,因为“岁”与“祟”谐音,为了辟邪,家长们习惯于在孩子的枕头底下压上一点钱,小辈们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久而久之,社会上形成了这样一种习俗。清人吴曼云有一首题为《压岁钱》的诗:“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后来衍生为在过年时长辈们给小辈们发压岁钱,寓意期望小辈们身体健康、学业有成和生活幸福。于是,孩子们在过年时最期待的便是给长辈们拜年以得到压岁钱。

    过年理当喜气洋洋,本不该说煞风景的话,可围绕“压岁钱”还是想就当事各方,依自己的认知给大家提个醒。首先,压岁钱发展到今天,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人情”,甚至可以说是亲朋好友之间礼尚往来的一种重要方式,且不说有人借此欲达到自己不可告人之目的,因此给了掌权者们“名正言顺”的敛财机会,就单纯意义上的人情而言,切不可只为着面子而陷入盲目攀比,完全不顾及自己的收入状况,一味追求我给的就必须得比别人给的多,如此方显得自己脸上有光,那样难免“死要面子活受罪”。其实,身为长辈给小辈派发压岁钱,表达的不过是对孩子的关爱、期待和祝福,心意到便可,而并非完全用钱的多少来衡量。

    其实,父母在孩子压岁钱问题上是最为紧要的角色。一则为人父母心要摆正,万不能把他人给自己孩子压岁钱的多寡来判断彼此之间关系厚薄的依据,给的多便认为对方够意思,关系自然亲近,而给的较少则认为是不给自己面子,弄不好还背后说上些风凉话,殊不知,这其实是在不知不觉当中给孩子施加了赤裸裸的金钱教育,害人不浅。愚以为,父母有责任教育孩子认识“压岁钱”是我国传统民俗一个组成部分,重在压岁而不是钱的多少,礼轻仁义重;二则父母既不能视孩子压岁钱为自己的私有财产,过年时让孩子“捂”几天而节后就全部没收充公,前几日就在新闻中见到一对夫妻闹离婚,据说就出现了因为对孩子的压岁钱分配不均而大打出手,毕竟孩子才是压岁钱的真正主人;也不能对孩子的压岁钱不加控制而任由其支配和使用,容易造就孩子养成花钱大手大脚的不良习惯,甚至还有极端的例子:有媒体曾经报道,福建泉州一名年仅14岁的学生,竟然拿着长辈们给的8000多元压岁钱,独自去酒吧买了14克K粉吸食,待接到警方的通知,家长才追悔莫及。有鉴于此,家长还得当好孩子正确使用压岁钱的引导者,或是利用压岁钱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或是藉此培养孩子树立文明健康的消费观念,或是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

    当然,身为教师当然有更多的话想对孩子们说一说。一是能够得到压岁钱固然可喜,但不能视之为理所当然,更不能因为长辈们给的多与少而分出个亲疏有别;二是对于压岁钱的开销不应只注重物质消费,虽然春节期间的消费机会多多,而要追求精神消费,特别是要提升有利于自己学习和进步的消费比重;三是可借鉴他人的成功做法,读到过这样一则新闻,在放假前夕,某学校的同学领到了一份独特的寒假作业:利用春节拜年的机会,向父母及长辈讨要三句“压岁言”,向长辈们请教人生感悟。“言”与“钱”虽是一字之差,但意义相差万里,这种做法值得大家学习。

    总之,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清楚地知道,长辈给小辈派发压岁钱宜重在给孩子们“压岁”而不是去攀比“钱”的多少,更为重要的是,孩子们在收到压岁钱后要心存感恩,拿得心安,花得有理,这样才能为热热闹闹的新年增添更多的欢乐和喜气。

 



 
您如何对待孩子的压岁钱?最多可选1项
发起时间:2010-02-13 09:00    截止时间:2010-04-13 09:00    投票人数:0人
  • 0(0%)
  • 0(0%)
  • 0(0%)
  • 0(0%)
  • 0(0%)
投票已截止
最后投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