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距离产生美

(2009-02-01 23:38:49)
标签:

教育

教学

分类: 博主原创作品
距离产生美

    记得自己刚工作那会儿,特别羡慕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亲密关系,看学生总喜欢围着教师,便觉得那教师真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总以为这便是最理想的师生关系,便渴望着自己也能和学生建立起如此关系。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却发现其中竟也是存在弊端的,或是因为和班主任之间的关系过于亲密,以至于学生常疏远了班级任课教师;或是因为和教师之间的关系过于亲密,以至于学生淡忘了应有的尊敬;或是教师以为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过于亲密便说话行事无遮拦,却不曾想学生并不买账。一直以来,很喜欢读南师大附中吴非老师的文章,他曾经谈到教师和家长之间需理智地保持距离,受此启发,常想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处理,实际上也需要理智地保持距离,不必为着学生与自己亲密无间而刻意“讨好”学生,更不必凡事都来一个走进学生的心灵,搞什么“零距离接触”,其实,师生之间也因距离而产生美。曾经就此写过一篇文章,沉底很长时间,现贴将上来,大刀阔斧一番,算是对今天博客有所交待。

    最近,有事居然让一位学生认为我对她有偏见,从说话的语气让人明显感到师生之间的隔膜,其实,这是她对我的误解,因为她所关注的事情乃学校行为,与我这个班主任没有任何关系,于是,内心倒也坦然,毕竟我从没有奢望所有学生都能和自己亲密无间。不过,由它却促使我思考起师生关系这一话题,还因此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那是多年以前,我隐约从他人那里听说,新近转入班级的一名学生家庭极为特殊。闻听此言当时便想,作为班主任,我有责任了解相关情况,进而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为她提供必要的帮助。于是,我约请她来办公室谈话,本以为这是一场感人至深的师生交流,没料到她对我就家庭情况的询问始终一言不发,当时,我很生气,却也很无奈,只得选择通过其他途径了解相关情况。

    据她原来班级的老师反映,这个孩子的品行和表现一贯优良,绝不会故意抵制老师教育,更何况她也清楚老师是在想方设法帮助自己,可为什么她选择的是沉默呢?我不免心生疑惑。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和她渐渐熟悉起来,交流便也多了起来,从她闪烁其辞的片言只语中,我意识到她是不想让更多的同学和老师知道自己的家庭情况。于是,我努力寻找恰当的时机和方式为她提供些许帮助,哪怕是减免学习费用也是从不让其他学生知道,一切却又是显得那么不经意。

    毕业多年以后,她专门找到我,对我曾经给予的关心和帮助表示感谢,更是念念不忘我为她守住了秘密。每想到这件事,我都深感庆幸,庆幸自己没有因为莽撞而强行进入孩子的心灵空间,非得来一个什么心与心的“零距离”接触,更没有让其他同学熟知情况而给她带来沉重压力。

    应该说,每个人都渴望与他人交流沟通,特别是身处困境的人更需要得到他人的帮助,但是,我们又不能不想到,每个人都有不愿为他人所知晓的隐私,即使我们的学生也不例外。如果在学生极不情愿的时候,教师一味强调走进学生心灵,置学生的主观感受于不顾,甚至无视学生隐私的存在,那么,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的只是形式上的“亲密无间”,根本无法建立起民主、平等与和谐的师生关系。

    适当地保持距离,是人们之间正常交往的前提,教师和学生之间也应如此。现实生活中很多现象可以折射这一道理:运送瓷器,人们会用种填充物塞斥其间,以避免因相互碰撞而导致瓷器碎裂;种植树木,人们会让它们保持合理的间距,如此才更有利于其生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朋友的理想境界,而一旦真的删除了中间过渡地带,友谊就会变得异常脆弱。今天,我们有些教师似乎并不知晓这一道理,对新课改理念多有曲解,他们或是与学生“打成一片”,完全模糊了师生之间的界限;或是不注意尊重学生的隐私,凡事喜欢刨根问底而无视学生的感受,直至将隐私公告于全班同学;或是为了一己私利竟然不顾教师身份,竭力讨好巴结家长和学生。

    我以为,真正优秀的教师应该是在学生心目中具有权威的教师,学生对这些教师所持有的是敬重加依恋的态度。于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来的必然是一种既亲密又保持一定距离的关系,惟有如此,“传道、授业、解惑”才能顺利实现,我们的教育才能显现出浓郁的人情味。

    有鉴于此,由不得人不说上一句:距离产生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心态关乎成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