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忙碌的一个学期终于划上了句号。如果按往届学生的成绩和表现,我一定是心满意足,因为他们此时带给我的多是丰收的喜悦,可今年让人油然而生的却是莫名的哀伤,成绩自然如我所料之不甚理想,更可叹的是过去常常深以为自豪的班级今日则形同散沙,忽然之间觉得眼前的学生是如此地陌生,他们与自己竟是那般地隔膜。或许是我的要求过高,以至于他们总是无法实现自己的预期,甚至都没有能够形成一个像样的集体。多少年的班主任工作,我总是自豪于在手中建立起响当当的集体,学生整体素质也好,班级风气面貌也罢,都是那么的称人心意。可现在,不得不承认自己什么也没有,哪怕是最基本的正气也都没有,对此我只能无可奈何,也只好将“失败”二字牢牢攥住。记得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晚上拿来重新读过,仍然感触颇多,全文原样贴来,算是在本学期最后一天对自己的鞭策与鼓励,但愿自己真能如往日所想,寻找到痛苦的出口。
转眼间,新一届的学生已经步入了初二年级。众所周知,初二阶段是整个初中学习生活的重要转型期,有鉴于此,我在新学期的第一次家长会上便明确强调这一阶段是“思想品德的分水岭、学习成绩的分水岭和心理品质的分水岭”,当然,我也没有忘记向学生时常提起自己的见解。
然而,让我痛苦的是学生们似乎并不领情,且不说学习成绩起伏不定令人揪心,也不必讲每天都有学生因作业问题按时向我“报到”,单就那几个总也长不大的男生而言,真可谓“大错误不犯,小问题不断”,搅扰得整个班级课前预备制度名存实亡,甚至不时有老师来我面前“状告”班级课堂纪律堪忧。面对摆在自己面前的问题,作为班主任我有责任加以整治,于是,班会课上的反复强调、相关学生的个别谈话、家校之间的交流互动,无一不被我拿来付诸实践,却不曾想效果并不明显,固然局面略有好转,但令人心烦的嘈杂声依然时时耳闻,束手无策的我不免身陷痛苦之中。
我清楚地知道,叹息一声“教育不是万能的!”,是无助于使我摆脱痛苦的,然而,置身于痛苦中消极懈怠只会痛上加痛。很偶然的一个机会,读到一篇文章《我不是黄蓉》,说的是这样一位母亲,读高中的儿子痴迷网络游戏,任凭怎样禁止上网和采取说服教育、批评惩罚等方法,也无法将他从虚拟空间拽回现实世界,在难耐的痛苦煎熬中,她作出了一个惊人的选择,那就是瞒着儿子在网吧中进入虚拟的游戏世界,在那里以“黄蓉”的名字出现,和自称为“靖哥哥”的儿子“相识”直至“并肩战斗”,最终以一次“作战”中的手刃“靖哥哥”而让儿子对网络世界绝望,重新回到现实和告别虚拟的武侠梦。也许,这位母亲的做法并不符合经典的教育原则要求,甚至可以说是荒唐不足取的,但我却从中得到了这样一个有益的启示:人要学会寻找痛苦的出口。
曾经的方法没有奏效,我便转换思路另辟蹊径,由班委会每周对班级情况进行总结,既充分表扬一周以来班级中值得肯定之处,也客观地指出班级存在的问题,还适时开展“周最佳小组”评选活动,意在发动群众的监督和制约作用,让违纪学生在班干部的批评和组员的指责声中反思、内省。现在,虽然班级还没有彻底摆脱让人烦心的问题,可能还会出现各种新的问题,但我已隐约看到前途的光明,内心也更趋于安宁平和。
诗人顾城写道:“黑暗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我以为,教育也会常给为师者带来各种纷扰的痛苦,而置身于痛苦的黑暗之中,不懈怠、不气馁,善于审视自己的内心,勇于激发自己的潜能,对学生则努力做到“不放弃,不抛弃”,那就一定能够寻找到痛苦的出口,以让自己享受“化蝶”的快乐。
原封不动地贴上此文,忽然觉得自己竟是这般地柔弱与无能,付出了几多心血和努力,却依然徘徊在痛苦的边缘,根本没有能够为自己找到痛苦的出口。置身于如此尴尬的境地,可以安慰自己的只能是:心若在,梦就在,希望或许也还在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