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此“宣泄”,不宜提倡

(2008-12-28 13:19:50)
标签:

教育

教学

分类: 博主原创作品

                         如此“宣泄”,不宜提倡

     今天,偶然读到新浪网“学生挥拳打老师头像沙袋”这一则新闻标题,便如同吃了苍蝇般堵在胸口,细读其内容,居然是《齐鲁晚报》正面报道济南市历城一中为学生提供心理宣泄的场所,特别提到该校将分管学生的副校长孟凡祥和3位级部主任的头像印上宣泄皮人,以供学生毫不手软地暴打,而且,随着学生们脚起拳落,小皮人便发出“疼啊”的叫声。当被问到照片上了沙袋,是否介意时,孟凡祥副校长笑着说:“我主管学生工作,学生有怨气当然可以对着我发泄,我不介意。”读罢,从教师的角度对此加以审视,我丝毫没有被学校领导“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宽宏大量所感动,反而隐约中有些担忧,鼓励学生对印有老师头像的皮人拳打脚踢,固然可解他们心头一时之怨气,但这种诉诸暴力的宣泄方法,却未必真正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还有可能引发新的问题出现。

    据说,宣泄室和出气皮人最早见于日本,在一些等级森严的公司,平日里下属积聚了对上司的诸多不满,不敢当面显露,便可以到宣泄室对着上司的“真身”拳打脚踢,求得了心理平衡不说,还因此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可认真查找了一下,发现此类做法在日本也只是应用于成年人群体中,各级各类学校却不曾有过,想来日本人很清楚孩子正处于成长过程之中,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未定型,担心稍遇挫折便以拳打脚踢的方式教导孩子们发泄,无助于培养他们具备健全的人格。可偏偏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不管三七二十一,不问是否符合中国国情,不想是否违背教育规律,先拿来一用,还振振有词“青春期的学生面临的心理困惑较多,加上学习压力大,如果得不到有效的疏导和解决,会发生意想不到的问题,也不利于培养健全人格。其实,健全的心理比学习成绩更重要。”不敢问拳打脚踢是不是最好的宣泄方法,总觉得有东施效颦之嫌。

    不可否认,当下的青少年确实面临诸多烦恼与困惑,也迫切需要给予教育和疏导,问题是学校和家庭究竟该采取怎样的方式和方法,却容不得人不去思考。如果依济南市历城一中领导的说辞,给学生创造可通过打老师“真身”以宣泄的机会,便理所当然培养起健全的人格,我看倒不如鼓励学生去更多地玩网络暴力游戏,因为在虚拟的空间里,学生可以做更多现实生活中不敢做和不可做的事情,如一刀将对方毙命、冲锋枪横扫一片等,那样岂不更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还用费什么劳什子建宣泄室和摆皮人?再者说了,全校数千名学生果真有人受了委屈,怕也不全是一名副校长和三个级部主任施加的,可能各有各的原因,即使领导们不惜舍“身”代过,看似伟大,但依我愚见,难免有作秀之嫌,还是那句话“没有探究,便没有教育”。

    给学生提供拳打脚踢的机会,而不去深究学生何以积怨的原因,其实不是在按教育规律办事,也凸显教育者缺乏与学生沟通的诚意,更达不到培养学生心理健全的效果,而且,我还担心着学生如果习惯了一遇气不顺便对老师的“真身”拳打脚踢,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尊重和理解教师的基本品质?是否会助长学生以暴力手段和方法解决问题的不良风气?是不是还有可能会将全武行在真实的教师身上施展?或许是我杞人忧天,但真容不得主办者不去思考。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挨了老师的批评和训斥,有时也是促进其成长的必要经历,哪怕因此心生怨气也是常理,不必说“这有利于学生增强耐受挫折能力”之类的大道理,尽可能多开展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让学生亲历亲为,参与其中,在活动中合理发泄不良情绪,其实更好。如果学生真对教师产生了单方面不可化解的矛盾,可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与教师沟通、交流,也总比动不动来一个拳打脚踢好得多。当然,站在教师这一方,我们尽可能做到以理喻人、以德服人,密切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主动走近孩子和化解矛盾,倘若言行有失,不必拘于教师身份或死守“师道尊严”,对孩子真诚地说一声“对不起”,并不丢人。

    俗话说:“怨怨相报何了”,以今天的学校生活而言,即使学生对教师心生怨气,也大可必非得用拳打脚踢的方式宣泄,否则,教师对学生也有怨气该怎么办呢?有鉴于此,这样的宣泄不宜提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想好了再说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