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惟有探究,才有教育

(2008-12-19 20:23:15)
标签:

教育

教学

分类: 博主原创作品

    近几年来,在日常的班主任工作中,无论遇着怎样的问题,除特别紧急而必须立即着手处理的之外,总喜欢在心底里问自己一句:“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待清楚了原因后,才会考虑采取何种应对措施。有人对此不能理解,说我处理问题不够果断,并不需要作什么解释,只是个人的工作习惯罢了,但多年坚持下来,反倒收获颇丰,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不受丝毫影响。前几天,遇着几个孩子的高中老师,他还一再说起学生每写有关老师的文章总想到初中班主任,自豪之余,我想这或多或少得益于自己不算是个莽撞的老师,更没有在情绪冲动之下做出孩子记恨的事,既然不恨,那就多少能够记住我的点滴好处,真乃幸事。

    曾经有班主任在网上向王晓春老师请教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克服班级管理中“易发怒,易放弃”的毛病?王晓春老师简洁明了地答到:“你去探究,就不生气了!”虽是片言只语,却为我们班主任提高自身素养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办法。

    回首自己的成长历程,从初当班主任时的手足无措到今天小有所成,其间遭遇的烦恼与困惑可谓数不胜数,相当一部分在自己的主观臆断支配下予以处理,导致成效有限甚至陷自己于异常被动的境地,虽然没有师生“打在一块”那般的尴尬,可现在想来也不免有些汗颜。恰恰是因为有着如此切肤之痛的教训,促使自己在后来的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面对问题不再贸然行事,而是先问一句:“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然后认真探究个中原因,深思熟虑之后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实践证明,这不仅有助于问题的圆满解决,而且有利于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和水平。

    记得那是中考前非常关键的一段时间,班里却有一名学生表现异常,上课情绪极其低落、考试成绩一降再降,而且同学们中还有着对她的负面传言。当时,在我的头脑中曾经出现过很多揣测:或是她有了早恋问题,或是她的家庭产生了变故,或是她结交了不该结交的朋友。在保证她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带着这些揣测,我深入学生中去调查了解、通过家访和其父母交流,所有揣测的可能性一一被排除后,我怀疑她的表现异常是否与无法化解考前压力有关,但我一时又不敢肯定。正在我想办法确认的时候,一天深夜,她用家长的手机给我发来一条短信:“肖老师,这一次月考我考砸了,又让您失望了。其实我也想取得好成绩,但总是不争气,现在连我都恨自己。”果不其然,曾经学习出色的她一直背负着“只许成功,不能失败”的沉重压力,其间出现的失败摧毁了她脆弱的自信,以至于觉得无颜面对家长和老师,状态的低迷和表现的异常便也就再所难免。

    收到这个孩子的短信后,我并没有马上给她回复,更没有第二天就以老师的身份开导她,等待中期望出现良机。不久之后,在一门测验中她取得了极为优异的成绩,脸色似乎也明朗了许多,在这种情况下,我主动找到她,在给予她充分肯定的基础上有意无意之间提到那条短信,指出她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未能有效化解学习压力,并根据自己的经验向她传授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办法。在认真地听取了我的建议后,她自觉地将那些办法一一付诸实践,当然,我也没有忘记适时指导和鼓励她。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重点高中。

    当然,在自己的班级管理和学生教育中,也曾经留下过这样的遗憾,一个在我面前始终老实的孩子,后来却出现了品行上的滑坡,很长一段时间,我既感到无可奈何又百思不得其解。终于,毕业若干年以后,有一天他的来访为我道出了其中的缘由:刚入初中,在我严格的教育和管理之下,他对自己的未来和前途充满信心,因而也很勤奋和努力,但是,从初二下学期开始,社会上一些闲杂人员在回家的路上拦他并实施恐吓,胆小的他从开始的害怕到与之交往,是他发生转折的重要原因。同时,他还告诉我,课后和同年级的一些表现不好的学生玩耍也是原因。而我却没能掌握原因,只一味顾着家访、谈话和提要求,当然收效甚微。痛定思痛,为此,我写下过一篇文章《关注目光以外的教育》(以后我会发此博文,以和大家探讨)。

    正反两方面的案例,其实在我们的教育生活中并不鲜见,而又无不揭示了这样的道理:惟有探究,才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也才能实实在在地提高教育者自身素质。因此,我衷心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不要只是简单地对学生提出规范性要求,也不要只顾着对学生讲那些真理性的话语,而要能够潜心探究管理中出现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并切实找到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