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按眼下时髦的教育理论来加以研判,我算是一个挺落伍的班主任,每天只是习惯于早一点来到教室,迟一些离开学校,专注于每一个学生的点滴变化,哪怕是学生敞开衣扣也会立刻指正,甚至,每天的两个放学时间段都是要求学生等我讲一些班级事务,或是点评一下学生中的优点与不足,哪怕没事也喜欢和学生随意说上几句话,有时还会很玩笑,倒也挺开心。其实,我很清楚有人对此很不以为然,可多年养成的习惯终究不会因为被戴上“事儿妈”型班主任的帽子而有丝毫改变,并不在意会被批为“耗时间、拼体力”。也想提高能力和水平,便常读一些教育类书籍,多有教育名家们传授独步天下的教育方法,认真思考之后却发现其中有些可取,却未必都符合学校生活的实际,甚至有时总认为不少做法有对学生滥用计谋之嫌,以我个人愚见,厚积薄发的教育机智值得肯定,而对未成年孩子使用计谋却不得不说要慎之又慎。观点或许并不正确,还请大家共商。
初次担任班主任,已经是十多年前的事。刚从学校毕业不久的我,根据学校的工作安排在初三年级接手一个班级,那时还很盛行分快慢班,而我面对的可算是个不折不扣的差班,庆幸的是大多数学生尽管成绩不理想却并不惹事,而让人头疼的则是有那么几个学生抱成了团,不仅干扰和影响班风,还时不时和其他班级的问题学生搅和在一起,气焰甚是嚣张。虽然没有什么班主任工作经验,但我清楚地知道如果不能震住他们,将很难有效地开展班级管理和学生教育工作。思考了很长时间,决定用“离间计”将这个小团体拆散,正好有一次他们共同犯了错误,为我得以实施预设的计谋创造了条件。
那时,学校实行的是教研组集中办公,教师的办公地点多且分散,因而有足够的空间让我可用,先是将他们分散地安排在几个办公室,然后故意当着一个学生的面进入有另一个学生的办公室,因为我知道他们的关系很铁,决不会轻易地供出他人,所以我其实对这个学生并没有说任何话,但出来之后却故意诈其中一个学生说“人家已经全部招供”,以此类推,在这几个学生那里转了一圈之后,虽然不是人人上当,却免不了有一两个学生经受不住而全盘招供,最后,他们当然少不了挨我一顿严厉的惩罚。当时对此事能够如此轻松地解决还有点沾沾自喜,再加上他们之间因为相互埋怨彼此不义气而关系疏远,曾经“水泼不入、针剌不进”的小团体顷刻间土崩瓦解,我甚至有些得意。可没有想到的是,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他们竟又聚合到了一起,关系似乎也更加密切,我想大约是识破老师的计谋吧,只是由于和我已经熟识了,并没有故意为难于我,但终究消除不了负面影响。那一届,虽然平稳,但成绩却不理想,只得承认班主任工作不是很成功。
初次对孩子使用计谋便基本以失败而告终,当时并不清楚其中的缘由,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和学习体会的增加,让我深刻认识到:对孩子施用的多数计谋难免功利色彩过重,而且又摆脱不了勾心斗角的嫌疑,与师德的要求“爱心加智慧”明显有相悖之处,并不算是什么教育机智。因此,热衷于在教育和管理学生过程中使用那些精巧的计谋,也许一时能够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我想这也正是《班主任兵法》等之类工于心计的书籍畅销的原因吧?虽然《班主任兵法》确实有其独到之处,但我以为也未必全然可取。更让人吃惊的是,居然还有人神秘地介绍如何整学生的“偏方”,宣称可包治“百病”,似江湖郎中一般诡异,或许这些上不了台面的“高招”确实在当事人那里异常灵验,可一旦为他人所用,似乎并不见效。
恣意地使用计谋可以完全不考虑其他因素,一切只为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甚至不惜以摧毁对方为最终目的,古往今来,战场、官场和生意场,很多人莫不以擅使计谋而引以为豪。但不得不说的是,教育毕竟是培养人的事业,不存在你死我活的争斗,况且我们这些中小学教师面对的又多是未成年的孩子,很难设想为师者完全把学生看成了务必拿下的对手,滥用计谋逼迫着在我们面前臣服,却能培养出心智健全、感情真挚和常怀感恩的人。
有鉴于此,在教育和管理学生的过程中,常能关注孩子的喜怒哀乐,真正着眼于孩子的未来与前途,必要时宽容孩子的无心之失,在此基础上,运用我们的智慧很轻巧地偶尔来一个略施小计,其实也未尝不可,只是需要谨慎一些才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