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曾经发表于《中国中学生报》的老文章,之所以想起今天贴来,是因为刚对学生进行过相关的挫折教育,回过头来看以前的文章,觉得还是有些道理,全当拿来重新学习罢了!
今天,同事在批改数学试卷的时候,因一名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采用的方法不够精确,下笔断然扣了2分,旁边有其他教师多为这名学生“鸣冤”,说依据初一学生目前的认知水平,运用这种方法解题完全可以给满分。但同事依然坚持自己的主张,理由很简单,让学生经历这样的挫折,有助于促使其今后养成科学严谨的解题习惯。
作为旁观者的我,眼见本班这名优秀学生未能得到满分,心中不免有些惋惜,但仍为同事一丝不苛的工作态度所折服,更在心底坚定地支持他的做法。由此我想到,在全国上下轰轰烈烈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成为拇指的森林”、“教室充盈赞赏的话语”越来越为许多教师所追求,大家无一不期望“皮克马利翁效应”在自己的学生身上萌芽、开花和结果。然而,有一点似乎正在被人们所渐渐淡忘,那就是在适当的时候让学生经历必要的挫折。
孙云晓曾经在著名的报告文学《夏令营中的较量》中,反思发生在夏令营里中、日两国学生的表现差异,大声疾呼要对我们的下一代进行挫折教育,其中些论述至今历历在目,“短短的一次夏令营,暴露出中国孩子的许多弱点,这不得不令人反思我们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式的问题。”、“全球在竞争,教育是关键。假如,中国的孩子在世界上不具备竞争力,中国能不落伍?”重新读来,仍不免有振聋发聩的感觉。
虽然人人希冀时时幸运、事事顺利,但是在人的一生中,难免要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也不例外。可以想见,当挫折降临的时候,学生不免会手足无措甚至是深受打击,然而换一个角度想,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必须让小孩子知道生活里有一个困难的字眼,这个字眼是跟劳动、流汗、手上磨出老茧分不开的,这样他们长大后才会大大缩短社会适应期,提高耐挫折能力。”挫折对于学生来说,未尝不是一种体验和一种磨练,正所谓
“没有体验失败的痛苦,哪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只要能以良好的心态对待挫折,冷静地分析产生挫折的原因,认真寻求摆脱困境的途径,用积极的努力战胜挫折,那么经历的挫折反而会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一笔难能可贵的财富。
真诚地赏识学生、帮助他们感受成功的快乐,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引领学生体验和战胜挫折、收获来之不易的成功,则更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作为教师,不能只教会学生如何收获成功,更要锻炼他们在挫折中奋起去争取成功。同时,也衷心祝愿普天下所有的莘莘学子都能如高尔基笔下的海燕一般,在教师的引领下,傲然搏击狂风和巨浪,不畏惧挫折,更能从挫折中奋起,去收获那原本就属于你们的成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