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一向温文尔雅的同事居然当着家长的面发了火,说起来原因倒也并不复杂,这位家长的孩子与同学之间发生了一些小矛盾,在没有告知老师的情况下,自己冲进教室替孩子出气,导致班级内部一片混乱。见老师果真生气,再加上自知如此莽撞确实理亏,家长道着歉离开了学校。
由于动了肝火的缘故,在家长离开之后,同事的脸色仍有些难看,因为接下来还有自己班里的一节课,很担心他会带着余怒走进教室,可同事的做法却让人钦佩,短暂的情绪调整后,平和依然如往常的他开始了仍旧妙趣横生的课堂教学,学生丝毫没有感受到老师在课前经历的“暴风骤雨”,我们也没有听说同事在课堂上有对“滋事”家长的孩子有任何的批评指责。
如果按常理设想,同事把怒意写在脸上而开始课堂教学并不会让人觉得奇怪,甚至花上一段时间批评那孩子也不为过,而同事却通过短暂的调整化解心头的怒气,以平常心走进课堂,是为了让孩子们不因老师的恶劣情绪而影响正常的学习。据我了解,同事不是喜欢将“爱学生”常挂嘴边的人,但从控制自己不带怒气进入课堂这一细节来看,他在内心深处其实是真爱学生的。
俗话说,喜怒哀乐乃人之常情。教师因生活和工作上的种种烦恼之事产生情绪上的起伏变化也很正常,而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以不干扰和影响学生,是教师对学生深刻和细腻的爱。同事的做法让我想起了曾经读过的一则小故事:“一个大雪纷飞的冬日,年轻的母亲在雪地里走了半个多小时才回到家,听见孩子在哭,她急忙进屋,孩子见到妈妈立刻要往她怀里扑,就在这一瞬间,年轻的妈妈却挡住了孩子的手,她没有把孩子立刻抱在怀里,而是拿趣了坑上的扫帚……,她拿扫帚不是要干别的,而是要扫掉自己身上厚厚的雪花,她恐怕孩子从她的身上感觉到寒冷,哪怕只是一点点。”在爱孩子之前,先要扫去自己身上的寒冷,简单的一个细节,却让我们看到母亲对孩子深刻和细腻的爱。其实,我们很多老师何尝又不是如此呢?
亚米契斯在《爱的教育》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这时先生后面有一个学生乘着先生不看见,跳上椅子玩起洋娃娃来。恰好先生回过头去,那学生就急忙坐下,俯了头预备受罚。先生把手按在他的头上,只说:‘下次不要再做这种事了!’另外一点没有什么……放学时,那个跳上椅子的学生走到先生的身旁,抖抖索索地说:‘先生!饶了我这次!’先生用嘴亲着他的额说‘快回去!好孩子!’”,书中的安利柯老师正是常常用这样的行动实践着爱学生的教育理念。李镇西老师在阅读过一个因烧伤而影响容貌的孩子的日记后,动情地写下过这样一段话:“人的美丽在心灵!我会一直帮助你,并永远注视你的成长――我最骄傲的学生之一!”寥寥数语,其爱学生之真情跃然纸上。爱心加真心,使霍懋征老师一直慈母般地呵护着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在60年的小学教师生涯中,她带的学生没有一个掉队。
教师之于学生的爱,有时会是那般可歌可泣,有时竟也如此细致若微,我想,这或许正是教育的魅力所在吧。
此文发表于2008年10月17日的《铜陵日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