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北松溪花桥乡花桥村的花桥

标签:
福建古建松溪花桥廊桥旅游 |
分类: 游记 |
以前到了浙南就折返了,没有再踏入闽北,这次索性再深入一些,两边的风俗地理极为接近,感觉不出中间还有个边界,有时候隔阂都是人为划定,天然不存在。
闽北的古建级别一般,唯独廊桥比较突出,除了浙江泰顺廊桥、处州廊桥就还有相邻地域的闽北了,相对于浙江的知名度稍小。
南平松溪离县城十几公里有个花桥乡,花桥乡有个花桥村,花桥村里有一座百年老花桥,以花桥命名的村、乡,全国唯一。
花桥村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宋代,出现花桥这个名字实在民国期间,解放后叫花桥区,60年代叫花桥公社,80年代叫花桥乡。
花桥是一座两墩三孔廊屋桥,桥屋长36米,宽5.6米。据《松溪县志》记载:此桥始建于清雍正年间(1723-1735),当时村民搭石墩以代渡,后毁于水。道光八年(1828)村民捐资重造双墩三孔喜鹊桥。廊桥建成后雕梁画栋,重彩浓抹如花团锦簇,因而名为花桥,
廊屋桥,简称廊桥。廊屋的称谓煞是贴切,桥面上盖有长廊一样的棚屋,也是当地气候环境下穿件的特色建筑。
山区多雨,多桥和桥屋是必须的。山区平地少,桥面不仅供通行,更能成为乡民聚集的公共场所。桥屋当中还设神龛,供奉神仙,满足当地人日常信仰的需求。
桥屋上面密实,遮光避雨,下面通透,通风采光。桥身为石筑,桥屋为木构,花桥内部就像古时候的廊亭一样遍布彩绘,花桥由此得名。
廊桥正中有个藻井,八卦和八仙在一起很有趣味。一面设有佛龛,其他两侧全是座椅,工人歇脚、避雨、乘凉、晒太阳……,反正是使用频率颇高的公共设施,也说是村村必备,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多功能建筑,所以每当需要剑桥、修桥的时候,村民都会纷纷捐助,出钱出力视为功德。
桥头有历代捐资兴建的功德碑,积善留名,修路搭桥历来善莫大焉。
由于经济发展和基础建设的需要,古廊桥已经不能满足车辆通行的基本功能,早就被新的混凝土大桥所替代,但行人通过的功能依然存在,只是桥两边没有了往日的热闹,演变成今天废弃的状态。
在新建大桥与花桥对称的一面河道上,还有一座廊桥,落成得晚一些。一直以来,闽北、浙南一带廊桥是村村乡乡必备的交通设施,只是随着经济发展多被弃之不用了,不发达的地区上有残存实属老天开眼没被冲毁,外加建筑质量过硬。
从浦城、松溪一路到龙泉,就是个过路,没有深入探寻,所看即所过,都是分布在国道两侧不远处的古建,还保不齐是哪个保护级别。松溪花桥是县保,南方跟北方的环境不同,木构古建的保存条件有异,这点跟山西没有可比性,山西明代以后含明代的古建根本看不过来,也保护不过来,拿着国保名单都找不全……今年却是火爆,各路大仙全奔了山西,外加个游戏助阵,能写入文旅大事记。查了一下以前的公开信息,《晋东南寺庙建筑艺术之旅》发布于2009年。
比这再早十年,2000年前探访、介绍出去的泰顺廊桥,那时也都还是些县保,今天看的闽北的这些古建算是补了多年前的遗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