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闽北南平浦城县曹村云峰寺和云峰寺大殿(国七)

(2024-12-02 17:21:30)
标签:

福建

南平

浦城

云峰寺大殿

分类: 游记

浙江衢州到过,没去过廿八都,这次算是特意设计进行程里。想当然了,从知道到今天20大几年,早该想到不是我脑海里的样子了,人会老,景会新。过门不入,也没啥遗憾的,放在以后吧,目标在前面。

进入福建的景色不错,闽北山区是个旅行者忽视的地域山水、人文兼备,民风古朴能感觉到安逸

按照航来到水北街镇曹村外的云峰寺算是人迹罕至了,也难怪热闹的地方存不下来东西何况还是明代木构。

闽北南平浦城县曹村云峰寺和云峰寺大殿(国七)

寺前有条小河,古寺依山,宝地。在河对岸遥望,怎么也想象不出是个寺院,将将露出的是大殿屋顶,也许是北方南方的区别吧。


闽北南平浦城县曹村云峰寺和云峰寺大殿(国七)

云峰寺据记载始建于唐代,李世民封为:安禅奉佛祝圣道场。进山门过天王殿后即看到大雄宝殿,原汁原味的明代建筑,重修于成化十八年(1482年),面阔三间,重檐歇山顶。

南方的重檐顶跟北方的不一样,体量看上去更高挑,斗拱细小且繁缛,层层叠叠堆砌感强。


闽北南平浦城县曹村云峰寺和云峰寺大殿(国七)

大殿进深四间,相对于面宽三间来讲,纵深长于面阔,这在北方的木构古建中也不多见,北方的明清大型古建多是横向长方形,宋元以前小型木构实体常见正方形。



闽北南平浦城县曹村云峰寺和云峰寺大殿(国七)

侧面看就是进深四间,屋脊前后均分。北方木构古建屋脊下面居中是天井,南方屋内房顶是两个并列的长方形“藻井”。


闽北南平浦城县曹村云峰寺和云峰寺大殿(国七)

室内正脊下方的木构。

北方的木构建筑的天花板一般都有藻井,吊顶的顶级,天花板的天花板。云峰寺大殿的屋顶是通气的,没直接开天窗,间接跟室外相连通,这跟南方的潮湿气候相关,通风为了防潮、防虫,盛夏凉爽,冬天也无须保暖,所以干脆就舍弃吊顶天花板了。

闽北南平浦城县曹村云峰寺和云峰寺大殿(国七)


南方多雨,既要防潮也要防雨,所以重檐的功能性显著,上下檐层之间的斗拱缝隙全部是通气孔,出檐深远,甚至显得有点头重脚轻。这种构成不是建筑体量所必需,乃环境影响之特殊设计。

云峰寺大殿的屋顶在视觉上有点趋向日式,功能引导设计。


闽北南平浦城县曹村云峰寺和云峰寺大殿(国七)

大雄宝殿的两侧的罗汉像以及其他神仙都置于壁龛之中,大概也是增大空间以利通风之故吧。

之前还没见过两厢的菩萨不落地的。闽北一带的寺院一般也尊重当地百姓的信仰习惯,只要愿意,什么神灵都放在一起供奉。


闽北南平浦城县曹村云峰寺和云峰寺大殿(国七)

云峰寺大殿位列2013年国七。

大殿在上、下檐阑额及柱头之上均置有普柏枋,二者在角柱处同时出头,其中普柏枋宽33厘米、高11.5厘米,阑额宽、高22厘米,上下相叠,形成T形断面。此外,大殿的上檐立柱普遍使用“叉柱造”手法,柱根立于栌斗之上,均属于较典型的宋元时期做法。此外还有一些体现地方特色的建筑手法,大殿正脊中有陶制葫芦,尾呈鳄鱼形大口吻。抬梁圆顶混合式结构,内檐如意斗拱叠架,假昂起装饰作用。柱网排列规整,柱础为复盆式莲瓣纹,镌刻“明成化拾捌”“单消除”“寿炎”等字样。(楼建龙、陈建云《福建浦城云峰寺大殿


闽北南平浦城县曹村云峰寺和云峰寺大殿(国七)

云峰寺坐南朝北,这个朝向也是不多见的,各地也有实例,比如太原的双塔寺,应该还是依照地势山形,顺应自然的结果。

大殿的大木构架类型属殿阁式抬梁造,殿身七檩分心槽加副阶周匝。这一类型总体沿袭了宋代的《营造法式》制度,属于其中的“副阶周匝、身内分心斗底槽”形式,即殿身面阔仅一间,左、右次间及进深第一间、第四间形制相同,是为殿身四周的副阶;但装修设于檐柱间,故前、后及两山实际都无外廊。殿身面阔一间,用四攒补间,前、后二间各用两攒补间;里外八铺作出五杪,其中转角外转九铺作出六杪,中间四杪带有假下昂。副阶面阔三间,明间用四攒补间,次间用一攒补间;进深四间,其中前、后二间用一攒补间,内二间用两攒补间;里外六铺作出三杪,转角外转七铺作出四杪。(楼建龙、陈建云《福建浦城云峰寺大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