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模·工科

标签:
民艺收藏饼模 |
分类: 随笔 |
在一个收藏月饼模子的藏家群里,不怎么说话,总是有点文不对题,各自的固执显而易见,没有什么进步,也不珍惜学习的机会,最大的一个受益者是江西糕点业的女企业家,达到目的就退群了,直来直去。
群里出过专著的好几位,占了国内大半,也有开博物馆的,做文创、展览的更多,几乎都是藏家,唯独我是不再买货了,大概率也只有我一个是工科生。
文科生和工科生的区别在于工科生懂科学擅动手。
群里北方人习惯称饼模、月饼模子,南方人则称糕印,闽浙一带出大货,占据价格头部,说话似乎底气十足,带得大家也多往印得方向跑偏,如鲠在喉很久了,碍着面子没说。昨天见石家庄张老师发藏品征询意见,顺便说了几句。
——陶(饼)范,是做陶(饼)模用的,如果是北方的东西基本就能确定了。多句嘴,感觉平时群里讨论时总参杂着称谓的混乱,模是模,印是印,两码事,虽地域习惯叫法有不同,但更有区域特有的独立性,可以充分探讨但不能混淆,更不能以偏概全一概而论。进而牵扯到科学命名的问题,也涉及不同制作工艺,不同鉴赏标准以及不同艺术价值的问题,专业领域更须秉持科学态度。
温州的南先生发言:温州方言比较古老,印与模的理解也较为特殊,糕印(稻糕印)、月饼印、百子糕印等,这类传统工艺统称为印。而模亦称模子,如塑料模(子)、刻模,还有银饰工艺用的浇铸容器称为模子!
北京的于先生发言:印的称呼比较古老,清代把制作糕点称为:把做好的食物印一下,饼印与中国书画的印章是同源的兄弟,只是印的载体不同。
——印章的印,是平面概念。糕饼印有平涂转印的,更有压模产生凸凹感的,实际上后者是模印的工艺,跟转印区别大。
这是指民间称谓上混淆印和模的概念而言,也正是多年来流传的谬误所在。进一步解释:
——印章表面凸凹不平,别管阴刻阳刻只利用表面,底子平整光滑与否则是没用的。模则不同,底子同顶面一样有用,所有的凸凹都是艺术表现的点,这个概念明确且科学。
含蓄地科普了一下平面印与立体模的概念。
——印与模有时候在操作动作上很相似,但是两个概念,工艺美术离不了工艺二字。各地的风俗不一,叫法不一都是历史遗留,称谓上的统一需要学界的科学态度。不统一也未尝不可,以当地习惯就本区域形成文字书籍流传给社会无不可,推广至全国就有点乱了。另外就民俗而言,个人觉得应该以时代最近、流传最广的习俗为参照,就饼模糕印而言以晚清民国时期为基准合适,在早则陌生,解放后则断代。
继而针对雕工和价格天津老张发问,广东景先生+1:
“这种雕工如果是花板就根本拿不出手,为啥做在糕模上就是天价了呢”
——模具雕刻不是浮雕、圆雕,难度、价值和艺术性都不一样,干过的就好理解了。
(模的艺术性显然高于印,不论视觉效果还是制作难度都是递进关系。而且越大的模子越容易雕,越小越难,这点不支持越大越贵的规律。在制造业模具雕刻是顶尖的技术,不仅造型准确尤其精度更难拿,雕刻模具的每一刀都有用,都是翻出产品的门面,所以跟木雕的差别很大,木雕高手做不了模具,模具匠人一定能做木雕)
后面括号里的话没说出去,因为见群里没反应。
工科生和文科生的差距在科学上,不懂工艺难玩工艺美术,这里面往往被资本和美学带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