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365评论地名大会闫伟光硬伤 |
分类: 品评 |
央视的中国XX大会算是少有的喜欢节目,基本上都看,益智于乐颇有文化推广的意义,第一界中国地名大会正是在期待中来临。
昨晚看完了第一集,不太过瘾,随手在朋友圈里的微信下评了一句“出题的水准不行”,没想到竟然是此界大会出题组的牵头人,也怪我不看片尾字幕。或许不该这么直接“打击”学弟,私信大致聊了一下,才知道出题、征集、遴选、编辑、导演各方面都有原因,不是个纯学术问题。既然抛出了结论,就大致说明一下,以示并非乱喷,果然言之有物、能入闫博士之耳,也算尽了朋友之谊。
康震是两位评委之一,一下子就定了调调,抛开主旋架构填充物不说,单就题目设计干货而言大致槽点如下:
1,知识性题目过于简单,多数题目都属于常识。以抢答线索题为例,三个线索只念了半句就被抢答,不是选手聪明,题面是硬伤。应该由难到易、由面到点的逐步指向。比如“……乐清市……雁荡山……”一句线索,直接就简化成:乐清市属于哪个地区了。
2,难度大的题目都局限在历史地理专业范围的。这部分题目占了三分之一,比如西安古代称谓,难度大里相对的好题是江门的名称来历。
3,题目描述不清容易引起歧义。比如杜撰三张火车票问哪个能到广州,哪个都到不了好么?答案是是北京——羊城,有这趟车么?为考察广州的别称羊城,闭门造车票!误导了其它领域常识。出题者只在意引出铁路地名达人的节目串联,没一点含金量。
4,考查知识性不该引入动作环节,最后的答题墙按钮完全是娱乐环节,传布知识靠哪门子游戏互动参与?甚至于选手开始答题了还不知道游戏怎么玩,貌似题面上有多选扣分的规定也没按照规定执行。本场冠军显然不是学识胜出。
5,题面表述不简介,比如东南西北组7个地名,不如说跟哪个字组不出地名。应该有电视镜头切换太快的原因,电视观众瞬间读懂题目有难度。
6,出题思路不够开阔,历史专业局限性强。也许是第一集没反映全面的原因,中国地名不仅有家的概念,宗族情节,历史掌故,更有特产、旅游、美食、民俗地理,后者才是大众喜闻乐见、贴近生活、乐于参与的兴奋点,原因大概是主办单位是民政部而不是文旅部的原因吧!冠以中国地名之称未免显出狭隘了,评委里应该增加民俗、旅游专家及相应比重的题目,契合社会发展时尚。
地名大会的知识平衡性非常重要,是引领大众对地名文化普及发展的关键思路。选手里的在读博士对于西安历史上的曾用名滚瓜烂熟(不知道是不是提前背过题库),但不知道文房四宝中四大名砚中的“歙砚”也是简直了,面向大众普及全面知识应该是地名走进寻常百姓家的目的,博士也包括在这里面,绝非术业专攻的问题。
还有些做派觉得别扭,古代名人以地名+姓氏这种表述方式,是有规矩和习惯的,祖籍、郡望、堂号和州、府、县、乡不能照搬照抄,石家庄某某某,阿拉善某某某,怎么听怎么不是味儿,文化不带这么附庸的。
以我行万里路的阅历全场答下来貌似不难,前提我不是学霸,记性更不好,能证明获取知识的途径由实践中来很重要就够了……。目标还是全国2800个县,且走且吃且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