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天宁寺大殿

标签:
365金华天宁寺元构 |
分类: 游记 |
将近20年前来过金华,那是去泰顺看廊桥之后,一路龙泉、景宁、松阳、龙游走过来,从金华回程。
在金华短暂停留期间去看了八咏楼和侍王府,但对天宁寺印象不深,至今仍回忆不起来。那时候天宁寺大殿已被列为国保十年了,泰顺廊桥才是个县保。
天宁寺大殿位列江南三大元构,头一天还在武义陶村看三大元构之延福寺大殿,两天两道大餐。
天宁寺原名“大藏院”,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徽宗政和年间(11l1~1118年)赐名“天宁万寿禅寺”。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为了崇奉徽宗,赐名“报恩广寺”,后又改“报恩光孝”。元延祐五年(1318年)重新修建,并保留了部分宋代的建筑构件,后代又经多次修葺。天宁寺大殿保留了中国古建筑从宋代过渡到明代时期的一些特征,是研究中国南方地区在这一过渡时期中的重要实物例证。
大殿外檐的斗拱,明间三朵,次间一朵,六铺作单抄、单下昂、单拱、素枋偷心造式的,里跳用上昂,上承第一跳的下昂后尾,既节省了大量的木材,又方便施工。这种上昂作法虽然在文献中有记载,但在中国现存的古建筑中发现的实例却不多,因而显得十分珍贵……(网上资料)
梁架抬梁式,彻上露明造。柱子有明显的“侧脚”和“生起”,柱头卷杀。全部梁栿利用小木材拼合而成。该做法在中国现存早期古建实例中不多见……。榑间梁榑结点处均用隔架铺作,梁柱交接处用丁头栱,脊榑下用人字叉手。
殿内有十六根立柱,纵横都分都作三间,当心间为6.16米,与两个次间的比例接近二比一;梁架的结构介于厅堂与殿堂之间。
吴道子的观音画像刻石,横扑于地。
少有这么详尽的介绍。
不知道为什么一般古建的介绍都太过简单,真就没的说还是故意影绰着,憋着卖宣传册或是卖导游呢吧!
天宁寺大殿是南方现存“官式”作法元代木结构建筑之一,梁架结构上较多地保存了宋代建筑的风格和特点。1979年和1984年国家拨款进行了修缮。
据说大修完成后,原先的鸟虫不侵不复存在了。
天宁寺大殿东侧是“一览亭”。金华旧城改造搬迁到此。
“一览亭”当年是金华古城的制高点,因纪念朱元璋到此登高而建。始建于明宣德三年(1428),现存为清光绪十四年(1888)重建之物。
石柱上四幅对联。
(1)清代曹砺成书“寒山片石可共语,明月双溪最为佳”
(2)清代继良书“一洗寰宇尘嚣气,览系兰亭感慨文”
(3)民国赵龙文书“无限江山增感慨,八千子弟共支撑”
(4)“登临回溯两朝事,风景依稀环翠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