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心(二十九)
(2024-02-04 12:29:00)
标签:
2024年二月感悟 |
分类: 记忆碎片 |
图书馆的诗歌集不多,都成了抢手书,谁借了之后都不愿归还,诗歌集在班上流转,全班同学都看完抄完,诗歌集才回到图书室。
1985年,对我来说真的有很多记忆抹不去。
拿到打工的钱,当天下班就去邮政局买了一本最新出版的诗歌集。那上面不仅刊登诗歌,还介绍作者,也就是诗人。书是自己的,不用抄诗了。诗是需要反复读、慢慢品的。其中有一位诗人的作品引起我的共鸣,我提笔给作者写了读后感,信封上贴了8分邮票,寄往诗集的出版社。
一个月之后的午休时分,校广播喊我到传达室,有人找。我跑下楼,在传达室看到外婆坐在靠墙的椅子上,我吃惊地问外婆找我什么事。外婆站起身,从布袋里取出一封信,从信封上看是挂号信,外婆说用她的私章签收的。外婆没有拆信,她不识字,也没让邻居拆信,只觉得挂号信是很重要的,便赶来学校给我送信。
我拿过外婆送来的信,信是从山东寄出的,信很厚、也很沉,我打开信,先看最后一页的签名,才知道是那位诗人写来的。
外婆问:你怎么会有山东的熟人?
我随口说:是我的高中同学,在山东读大学。
外婆信以为真,外婆没有到我的寝室参观就走了,她说五楼太高了,不上去了。我送外婆到车站,看着她上车,车子开出文一路,我才返校。
从此我与诗人小席成了笔友。
我回信时留了学校的地址,后来小席的信都是寄到学校的。每次都厚厚的,有他自己写的诗,也有其他诗人的作品。他的字迹非常工整,钢笔蘸蓝黑墨水写的。十多页信纸,每页右下角都有写信的日期,每次都是达到挂号信最大限量才寄出。虽然没见过小席,但我知道他的工作单位,知道他具体做什么工作,还知道他的身高体重,他会把日常生活的琐碎都写信告诉我。
我的信比小席的短多了,都是贴8分邮票寄平信,没有超重过。信的内容都是学校生活,有时也把自己写的诗寄给他,请他指正,请他帮我修改。
因为喜爱诗歌认识,也因为喜爱诗歌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后来诗歌不再流行。言情小说俘获了年轻的读者,琼瑶来了。
我与小席也渐行渐远,直到断了音讯。若干年后,整理旧物,翻出当年的信,试着从全国电话号码簿上找小席单位的电话号码,一无所获。又过了若干年,上百度,居然没有同名同姓的;试着输入自己的名字,出来很多条,有著名播音员、管理者,也有歌手,还有网红,都与我没有任何关系。
小席是我第一位笔友,也是唯一的笔友。
那时岁月静好,真的是又静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