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青龙桥火车站
标签:
青龙桥火车站京张铁路“人”字形铁路杂谈 |
分类: 游记 |
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己修的第一条铁路。有着不少国人引以为荣的创新。青龙桥火车站、詹天佑铜像都是很有名气的传说。这二个桥洞是通往火车站的必经之路。
这个桥洞让人感觉在没有现代化机械设备情况下,完成这样宏伟的工程还是让人赞叹不已的。
展牌上写的是之字铁路,也有人说是人字铁路。也许外国人会说是Y字形的铁路。它的目的是解决铁路坡度太大当时机车无法提供更大功率的问题。

京张铁路39号桥,历经百年岁月,仍保留着当初修建时的桥栏杆。
门上的书体应该是新魏书(体),是由我国传统书法魏碑体演化而来,形成于清代后期,盛行于20世纪70年代。出现在这里应该有点不太合谐。不知道我的看法是否正确。
路边的几间灰色的平房,应该是当年铁路员工的宿舍,不过我记得铁路上的房子都是黄色的,比灰色洋气多了。看着他们,我就想起著名电影《锦上添花》里的那些著名演员的精彩表演。可惜大门都上着锁或用铁丝捆绑着。里面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从小道进入里面,可以看到这些房子已经有些荒废的年头了。
门上的书体应该是新魏书(体),是由我国传统书法魏碑体演化而来,形成于清代后期,盛行于20世纪70年代。出现在这里应该有点不太合谐。不知道我的看法是否正确。
路边的几间灰色的平房,应该是当年铁路员工的宿舍,不过我记得铁路上的房子都是黄色的,比灰色洋气多了。看着他们,我就想起著名电影《锦上添花》里的那些著名演员的精彩表演。可惜大门都上着锁或用铁丝捆绑着。里面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从小道进入里面,可以看到这些房子已经有些荒废的年头了。
这报废的老墙,也许是件向我们倾诉的老文物,可惜我无法读懂它。
当年这里可能住的是"老站长",也许像是"老解决"或"秦广播",可如今不光这些老人没有了,连后来的"段志高"、"小发明"也都早已不见了。他们也许有着比锦上添花还有趣的故事。但愿人们不要放弃这些宝贵的文物,好让它们给后代去讲述那些轶闻趣事。
其实这些房子完全可以改造成宾馆饭店。供游人休闲。长城沿线离京城较远,如果有食宿方便的地方,游人可以在这里养精蓄锐。
小院内当年有多少人在这里过着温馨幸福的生活。我们看到的是荒凉,他们住过的人肯定是有很多幸福回忆。
看样子当初修铁路也毁了一段长城。
只有最西面这间房子,好像多少还有点生气。
长城和报废的公厕显示着古老和沧桑。边上还有个使用中的公厕,里面还是现在极罕见老式的旱厕。
关于詹天佑铜像,网友积玉成林的文章《詹天佑铜像的遭遇》进行了内容详实的介绍,请朋友直接前去学习观赏。
詹天佑和夫人的墓地,里面是他们的骨灰盒,我不知道为什么不把他们的遗骸直接迁移到此呢。那也是宝贵的无法恢复的文物,也许有一天后人想用先进的复原技术,能恢复他们的容貌呢,可惜这机会再也没有了。据介绍:詹天佑墓,原在海淀区万泉庄,1982年5月20日迁至青龙桥车站。墓室是由半浮雕的九块花岗岩石块与一个洁白的汉白玉石半圆冢所组成。冢下为墓穴,其内摆放着詹天佑先生及夫人谭菊珍的骨灰盒。
墓碑是用花岗石镶边黑色大理石,其上刻写着500余字的“詹天佑先生生平”。
刻写着500余字的“詹天佑先生生平”。
詹天佑简介
(zhanTianyou1861—1919)
中国近代铁路工程专家。字眷诚。原籍安徽婺源县(今属江西),出生于广东南海县。
1872年(同治十一年),随中国第一批幼童飘海赴美留学。1878年(光绪四年)以优异成绩中学毕业,考取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铁道工程学。1881年又以全班第一的优异成绩,获学士学位回国。然而当时的中国,由于封建顽固派极力反对修造铁路,以致英雄无用武之地,被迫改学驾驶海船,耽误了七八年。
1887年,“中国铁路公司”在天津成立。第二年,经留美同学邝孙谋推荐,才得以干他精通的铁路工程工作,成为中国第一名铁路工程师。开始负责修筑塘沽到天津的铁路,仅用80天就完成铺轨工程。后又参加修筑天津至山海关的铁路,需要在滦河修一座铁桥,面对英、日、德工程人员建造这座铁桥相继失败,毅然挺身承担造桥任务,最后出色地完成了全部工程。最大贡献,在于他成功地修建了京张铁路。
1905年,担任京(北京)张(张家口,铁路总工程师。这条路穿山越岭,全长200多公里,工程之艰巨为他处所未有。他亲自勘测,选定路线。在北京青龙桥东沟,采用人字形轨道,用两台大马力机车调头互相推挽的办法,解决坡度大机车牵引力不足的问题。又与工人一起,采取各种措施,解决隧道工程中渗水、塌方等困难。
京张铁路于1909年完成,比原计划提前两年,总费用只有外国承包商索价的五分之一。后受聘川汉、粤汉铁路会办或总理兼总工程师。辛亥革命后,任汉粤川铁路会办兼总工程师、督办等,克服种种困难,修建了从武昌至长沙365公里的铁路。晚年编写出版《京张铁路工程纪要》、《京张铁路标准图》等工程技术书籍,以及《华英工程词汇》这部我国最早的土木工程辞典。
1919年逝世。中华工程师学会为该会第一任会长詹天佑在青龙桥车站建了一座全身铜像,永远纪念这位杰出的爱国的铁路工程师。
居高临下的视觉。百年之后的今天,铁路科技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当年的设计,在现在看算不上什么,但正是这些巧妙的设计,让我们在外国人面前第一次展示中国人的才华。
站对面的护坡,原来这里也应该是长城的一部分。
时任民国大总统徐世昌所颁的石碑。可见当时这条铁路的修通,是为国家做出了突出贡献。
这些铁路边的石碑,也是很有名堂的。
苏州码子的介绍。
坡道碑。
里程碑。
红灯记中的李玉和就是这个的干活。可惜这个装置不知道是年久锈死,还是人为固定,总之根本无法扳动,也许怕伤人。如果能扳动万一伤了人,那受伤者要是像被老虎咬伤的女人那样,找他们索赔可就麻烦大了。人心叵测不能不防啊。
这应该是现代通讯用的铁塔。
铁塔边上是邮箱。如今“喜新厌旧”的人们可能早已无人使用这些通讯手段了。原来本地用四分的邮票,外地用八分邮票,还有航空信刚要一角。当年的人收入少。几分钱可以买一个现在一元钱的烧饼。
车站近景。据说这些文字可是老文物了。
透过玻璃拍摄到站内的老式椅子和展牌。据介绍这里面的隔断是恢复的男宾、女宾候车室和贵宾室。请参见网友老巴黎的系列文章《工业遗产——青龙桥火车站规划设计》那里面有很多细节,非常值得欣赏。
据介绍:人字形铁路是指京张铁路(现为京包铁路的一部分)中青龙桥站的人字形铁路,是为克服南口和八达岭段高度差而修建的一段线路。
京张铁路从南口北上要穿过崇山峻岭,坡度很大,按照国际的一般设计施工方法,铁路每升高1米,就要经过100米的斜坡,这样的坡道长达10多公里。为了缩短线路、降低费用,詹天佑大胆创新,设计了“人”字形铁路线路,为了安全、平稳,北上的火车到了南口以后,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前面拉,一个在后边推,过了青龙桥,火车向东北方向前进,
进入了“人”字形铁路线路的岔道口后,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改成拉,而原先拉的火车头又改成推,使火车向西北前进,这样一来火车上山爬坡就容易多了。在20世纪初时的如此大胆的设计,在中国铁路建筑史上,是一个不小创举。
现在,人字形铁路附近的青龙桥车站已经成为北京市的文物保护单位和纪念詹天佑先生的所在地。
安全无小事,虽然不停车,可铁路工人工作态度还是一丝不苟。
车厢门没开。接头处我发现火车的挂钩已经不是原来詹天佑发明的样子了。
车站的站长很热情的接受游客们合影的要求,我也借机来张合影。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人民铁路热心服务的精神。
现在的机车有着强大的动力,再随着铁路线路的改造。这个小站可能会很快退出历史舞台了。但它在国人心中永远不会消失,它是我们前辈留下的骄傲。
这棵大树可也是元老级的文物了。它见证了京张铁路的兴衰。
据网上介绍:青龙桥火车站是京包铁路(原京张铁路)上的一个小火车站,位于北京市延庆境内,建于1908年。
由于地势原因,京张铁路在此以折返式铁路爬坡,一般将该段称为“人”字形铁路。青龙桥站现仅作为上行线折返点,相应的下行线折返点为青龙桥西火车站。现为2台2道,每天有8列由延庆火车站开往北京北火车站的柴油动车组旅游专列在此折返。
站名为关宪钧题写于光绪戊申(1908年)秋季,站房保留修建时的样式。站房旁有人工转辙器模型,可供游览者尝试操作。站房右侧有京张铁路纪念碑及詹天佑塑像,塑像基座有“詹公天佑之象”六字。1982年5月20日詹天佑及其夫人骨灰被迁葬于塑像后方,书“詹天佑先生之墓”,其后有迁墓时所立的詹天佑先生生平。詹天佑铜像及墓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青龙桥站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青龙桥站分为西站和东站,东站是原来的老站。
青龙桥车站是目前保护最好的一座百年车站。虽然火车站早已不再办理客运业务,但每天列车仍然不断,S2线的和谐号列车和部分普通列车在这里进行技术性停车(车头变车尾,车尾变车头,从人字形铁轨的另一边折返下山,用延长距离的方法减缓了列车的爬坡坡度)。在这座车站里,还可以看到詹天佑建造的著名“人字形铁路”的尽头。每天有不少游客徒步几公里山路慕名前来参观。
詹天佑铜像旁的黑色护栏是由1909年在京张铁路上使用的马莱型蒸汽机车的内热管焊接而成。三根分别铸造于1898年比利时、1905年英国和1915年美国田纳西的钢轨静静地躺在后院,人工道岔、油灯座、苏州码子书写的老标志等都是珍贵的百年文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