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地坛公园游记

(2014-06-12 06:25:23)
标签:

地坛

方泽坛

钟楼

斋宫

杂谈

分类: 游记
 
地坛公园游记
地坛又称方泽坛,是古都北京五坛中的第二大坛。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场所,也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坛。坛内总面积37.4公顷,呈方型,整个建筑从整体到局部都是遵照我国古代“天圆地方”、“天青地黄”、“天南地北”、“龙凤”、“乾坤”等传统和象征传说构思设计的。地坛现存有方泽坛、皇祇室、宰牲亭、斋宫、神库等古建筑。 
 
地坛公园游记
1860年八月,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聚集地坛,拆地坛砖石砌炮台。此为地坛首次被帝国主义劫掠。
1938年戊寅6月,侵华日军修建西郊飞机场,将地坛内房屋土地分发迁移贫户居住耕种,遂停止开放。
1998年神马圈住户于迁出。
2002年4月20日,地坛内坛住户拆迁工作启动。至9月20日完成, 61户住户全部迁出。
1980年2月7日,占用方泽坛和皇祇室的某军用仓库迁出,两组主体建筑交还地坛公园。
1981年3月15日,方泽坛大修工程开工。至12月16日完工。

地坛公园游记 方泽坛俗称祭坛、拜台,与天坛的圜丘坛相对应。方泽坛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1530年)。当时是按照南京钟山之北的“方丘坛”规制建造的。
地坛公园游记方泽坛

地坛公园游记
简介牌

地坛公园游记
坛下环绕有一水池,深八尺余,宽六尺。池底也是石头材质

地坛公园游记
坛四周为方泽,祭祀时由暗沟引水,据记载,周朝时已有了“祭地于泽中方丘”的制度,方泽就是形象化的“泽中之丘”。定名“方泽”是为了点明乞求地神恩泽的主题。
地坛公园游记
这些铜祭器几乎全部是近年的复制品

地坛公园游记

 明显的复制品,缺少古色古香的韵味

地坛公园游记
方泽坛平面取正方形,坛两层,每层8级台阶,上层高1.28米,边长20.35米;下层高1.25米,边长35米。坛面上象征六八阴数的墁石,下层四个石座是祭祀时安放五岳、五镇、五陵山、四海、四渎神位用的。坛四周为方泽,祭祀时由暗沟引水

地坛公园游记 

地坛公园游记


地坛公园游记
从方泽坛向南看去的皇坻室。
1983年10月5日,皇祇室落架大修工程开工。6月,皇祇室落架大修工程完工
地坛公园游记
由南门进入,公园的主要建筑之一——皇坻室便进入了视线。皇祗室中供奉着皇地祗神,还有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五陵山神位。皇祇室后方的方泽坛是地坛最核心的建筑。
皇祇室始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是地坛的主要建筑之一。明、清两代是供奉皇地祇神,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五陵山神位之所。1925年地坛辟为“京兆公园”,曾在此设“通俗图书馆”,1986年秋定为“地坛文物陈列室”。 
地坛公园游记
大殿中央供奉的牌位

地坛公园游记
祭品和礼品

地坛公园游记
铜编钟
地坛公园游记
石编罄
地坛公园游记这鼓上面竟然也打着伞,不知道是什么讲究

地坛公园游记
大殿右侧展示

地坛公园游记
大殿左侧展示的展品,这是不是下面文字中说的凤亭或龙亭啊,可能不是皇帝的轿子
据介绍神库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这组小建筑群是由四座五开间的悬山式大殿和两座井亭组成。正殿叫“神库”,是存放迎送神位用的凤亭(抬“皇地祇”神位的轿子)、龙亭(抬配位、从位诸神位的轿子)和遇皇祇室修缮时,临时供奉各神位的地方。
地坛公园游记
宝座

地坛公园游记
大殿左侧展示的展品
地坛公园游记
1964年5月21日,市文化局复信市园林局,地坛钟楼严重危险,可做拆除处理。
2000年8月31日,钟楼复建工程开工。至11月竣工。复建的钟楼为二层重楼,重檐歇山顶,绿琉璃瓦。楼内悬挂的原铜钟按保存于大钟寺的原钟复制。12月31日晚举行迎接新世纪鸣钟典礼。
地坛公园游记
钟楼内部结构可以看出是砖结构的弧形顶
地坛公园游记
这里是通向钟楼二层的楼梯口,第一层是七级台阶,看样子要拐几个弯才能到达二层。隔着护栏伸出相机拍的画面。

地坛公园游记
 位于钟楼西侧的“神马殿”——嘉靖时建,位于地坛斋宫北面一路之隔,是一个有独立围垣的院落,主体建筑似明代原貌,为五间悬山式,北向,东西各开一门。在皇帝来地坛祭祀期间,这里是其交通工具加油站——喂养御马的场所。神马殿,始建于1530年,建筑为五开间悬山式绿琉璃顶。通面阔19.55米,每间面阔相同,进深7.5米。外有壝墙。1999年进行挑顶大修。
1999年9月25日,神马圈修缮工程开工。至11月25日完工。神马圈住户于1998年迁出。
 
地坛公园游记
斋宫为皇帝祭地时斋宿之所。清代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各帝都曾在此斋宿。主体建筑坐西面东,由西、南、北三殿组成,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清雍正八年(1730年)重建。和很多公园一样这里也据说是办公场所现在不对外开放。
1973年6月,地坛斋宫南殿挑顶修缮开工。工程历时四年,至1977年5月完工。修缮三座大殿挑顶修缮,西殿石栏杆配齐归安。拆除内宫门,基址上堆起假山。
地坛公园游记
地坛的西门,据大门处的保安说,售票处将来要移到牌楼处的大门。其它同方位的门都带个天字,只有这个西门不带天字。是不是有三个门洞皇帝走的门才叫做天门啊。
地坛公园游记
这是西门边上的小门,据工作人员说不是后来打通的,看来是原来坛内普通工作人员的出入门
地坛公园游记
大门和西门之间北侧原来是走地坛医院,现在迁走了,只剩下少量建筑外墙
地坛公园游记
和地坛公园一样的大门,但门上部是方形不是半圆形。日坛的西门北门都有这样的大门

地坛公园游记
1990年5月22日,复建地坛牌楼工程开工。至8月30日完工,以牌楼为中心建成安定生辉景点。

地坛公园游记
牌楼边上是新建的售票处
牌楼也称牌坊,是地坛主门—西门的第一座建筑物。明清两代皇帝到地坛祭地首先经过牌楼,再进坛门,地坛牌楼与颐和园东门外牌楼一样高大雄伟。
地坛牌楼的历史可追溯至明代。明代祭地的场所依据周礼“夏至祀地于泽中方丘”而建,始称“方泽坛”,后改称“地坛”。方泽坛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建造之初即在西门处规划有一座石牌楼。因当时西门所面临的街道为泰折街,该牌楼被称为“泰折坊”,泰折坊为三间四柱七楼式结构。清雍正二年(1724),朝廷曾对牌楼进行修葺,并因街道名称而改为“广厚街”牌楼。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广厚街”牌楼因石质风化严重被重建为四柱三间七楼式木牌楼。从1925年地坛被辟为公园之后的老照片可见,牌楼的三个楼上均有匾额,戗杆多达20根,据统计,该牌楼为北京戗杆最多的牌楼。20世纪50年代,因城市规划的需要,牌楼被拆除,今天我们所见的地坛牌楼为1990年按照乾隆年间的样式重建的。重建后的牌楼为仿木结构,正面匾额书“地坛”二字,背面匾额书“广厚街”,并且去掉了用于支撑的戗杆。
地坛公园游记地坛公园的地图网上不多,在上图中不知为什么同样的大门,只有西门不叫西天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