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小片求空间:要指标还是要发展

标签:
王锦王小坏影评华语片小制作惟数字化娱乐 |
分类: 女生看情色 |
http://s9/middle/55c29c3exb043bc4cab28&690
(《我的植物人》,是2011年的典型牺牲品。好的片子,制作也不大,但是院线只给一个周五中午的排片,如何让它去支撑票房?)
在这里,又想起了68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得主导演亚历山大·索科洛夫得奖后撂下一句话:“电影不需要观众,是观众需要电影,我们不要搞颠倒了!”而面对国内电影市场惟数字化说话的行情,不得不重新解释一下这位生长在幸福电影城市的导演的话——小制作电影需要观众,观众不一定需要数字化。为什么要如此重新解释这位大师的造句结构,还是在于,现在的观众总是在被引领状态,他们的性格还不突出。如果我们的院线等发片市场总是在寻找着那些大制作、数字化,那么,观众的口味也就在这样的清一色,没有了选择、更没了性格。于是,现代电影市场所出现的活色生相局面,是以大量3D制作、数字化、N亿元大制作等的大片为主控,没有选择的观众也大量选择此类片子。于是乎,从院线到观影者都在没有潜规则的默契中,规避了小制作电影。
所以,当网友提到《星空》《转山》《hello!树先生》三部国产文艺片在PK时,王中磊禁不住在微博评论:“我们的PK胜负不重要,只是原本可以给国产非大片诚意作品的11月档期被生生安排了几部好莱坞,难道130亿的短期指标比扶持本土电影发展还重要吗?”关于这个“130亿”的类似工业性指标的制定,似乎本就与那些让电影百花齐放的小制作大为头痛。王喆的发问更彻底,“为了保电影每年增长的数字,用好莱坞大片来打国产电影有意义吗?为什么不能把‘丁丁’挪到明年呢?”。有时候,在面对制度、指标等院线也很无奈。但是,必须说在目前的电影工业体制下,只有你们能够引导观众来帮助小制作电影。
我们为什么要在看上去一片大好的电影市场里,在这个时候说去帮一把小制作电影。这里所说的小制作电影,还要加一个括弧,就是那些小制作电影里的好片子。要知道,在电影艺术的世界里,往往是那些看上去小众的电影类型,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推动着电影的发展和传承。比如,在它出现还只是以没有固定的组织、统一的宣言和完整的艺术纲领的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就是在那一段历史时期,通过每一位电影人、每一部片子,用自己的性格表达着现代主义精神。而新浪潮绝不会在那个历史时期产生于好莱坞,正是因为好莱坞的电影工业已经彻底规避改变了电影艺术。
在当年的法国新浪潮中,帮助这些作家电影、作者电影发展的,除了其背后的制片方,其真正助推动力来自于人民,更确切地说来自于观众。那些电影类型中从来不去反映重大的历史事件,选择的外景地一般都局限在巴黎,故事活动范围总在这个大城市中进行。所以,它们一开始所吸引的,也正是战后那些寻找稳定与和谐的人民。于是,人民帮助“新浪潮”在那个有些混乱的电影环境中,走向一个明确方向。那么,现在是时侯强调一下那个叫“电影观众学”的学科。当观众面对毫无选择的市场时,这个市场也就失去未来发展的源动力。
我们用著名电影评论家钟惦蓒的呼吁作为支持小制作电影的观众理论指导:“我们的电影美学一刻也不能脱离我国的广大观众。这是我们的电影美学意识中最根本的意识。”在引导观众审美的时候,我们是不是给他们更多的选择。给优秀的小制作电影更多展示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