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全安与余男。导演与自己的缪斯。所有,都预示着,世上没有绝对的分离,也没有绝对的相聚。这一对,是为电影而生的人吧!
http://s8/middle/55c29c3ex93ba4b3450a7&690
以上的想法,是在看了《纺织姑娘》以后想到的。
对于王全安来说,需要沉淀一下了。因为,从月蚀、图雅的婚事一路走来,到纺织姑娘的时候,王全安讲故事的能力开始走弱。纺织姑娘,本来,导演想要说得很简单:也就是一个美丽而倔强的女子,在一个小城,在生命将要到尽头的时候,重新整理了在自己生命里出现的这三个男人(初恋、丈夫和儿子)。
但是,如果你看了电影,就知道,导演拍着拍着,在越来越多的个人积累走到瓶颈时,把故事说模糊了。纺织姑娘的性格,没有被好好的表现出来。她一会儿想煤气加安眠药的坚决地自杀行为,被儿子的出现放弃了;一会儿在见了初恋情人后,自己想通了收不收得到信都无所谓,却最终还想卧轨;一会儿,在面对老实的丈夫,从感觉不幸福,到急救时紧紧抓住他的手……一部电影,有很多的桥段,连起来顺了,故事就讲清楚了,小制作也可成为大师级的水平。可是,如果连起来乱了,那么,即便感觉你想讲的是一个很深刻的意思,大师级的水平也会让人觉得有些粗枝大叶。
电影里的歌是好歌、电影里那些群众演员尽力了、电影里的澡堂和工厂大门钩人回忆……
纺织姑娘之后,余男也走入自己的瓶颈。在参加着很多非主角的电影中,寻找着自己的另一个定位。她在王全安的电影里成长,而姑娘长大后,总想自己去闯闯天下,于是,余男姑娘开始了自己的旅途。留在忘记里的,还是那个图雅和她颁给王全安的那个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