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吉可德》:江湖第一大侠——阿甘+可德

标签:
王锦王小坏影评《唐吉可德》娱乐 |
分类: 女生看情色 |
当《堂吉诃德》被崇拜后,许多人都在寻找着同类。有人找出了一个《阿甘正传》,而眼观国语片市场,在上下五千年历史里寻找着那个可与其一较高下的人物。有人找出了阿Q、甚至鲁迅本人。而导演阿甘,不想再去挖掘历史,只用现实、古龙和3D拼出了一个“唐吉可德”。当然,虽然是拼凑,却也是拼得合情合理、有据可查:人家本姓唐,“吉祥如意”四兄弟里的老大,而家训好象出自《三国志》所谓“可怀以德,难屈以力”。一册《侠客行》也足以让古龙老先生地下有知,高笑三声:“你之唐吉可德与我之韦小宝,无有高低。”可见,导演阿甘,在大胆改编了贾平凹的著作后,似乎已经找到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再加上有了早期宁财神相助的《大电影之数百亿》的功底,这就打开他的“任督二脉”,于是,对于此类让人捧腹的电影阿甘的电影是一气呵成。顺溜、痛快!
导演阿甘在《唐吉可德》公映后勇敢地说,“我今后就只拍3D的了”、“除非是特殊的需要,否则任何一个导演拍完彩色之后他都不会再去拍黑白电影”。听后,我不相信他的话。毕竟3D只是电影的技术之一,而不是成为优秀电影导演的必要条件。导演之为导演,还是需要更好地去想想怎么用电影把故事讲好,而这方面2D也足够,有个3D不过是增加视觉效果罢了。不过,也许导演是从自己的商业角度在思考,毕竟3D的电影票价远高于2D。而我只希望,导演阿甘或者想清楚了只作个商业片导演,那么,你继续自己放下的那句狠话;或者,还想认真地在国语电影里当一个“堂吉诃德”,那么,还是暂时放弃电影技术上的追随、搞怪技艺上的强化,去想想怎么再讲出一个好故事来。
对于电影,都说了,是一部全片要比片花好看得多的片子。回头看看自暑期档以来的华语片电影,有许多都是看了电影才发现,还不如那段精练的片花。太多罗里罗嗦的镜头和对白,都注水进了电影里以增加片长。而《唐吉可德》比那些标榜着励志电影、清纯爱情更励志些、清纯些。“唐吉可德”这个把羊群看成武林高手、把风车看成妖魔鬼怪、把“侠客行”当作出行指南的疯子,仅凭着入了魔的侠客精神(也可以看成是他骨子里不畏艰险敢于向前冲的内力),最终在经历巧合、磨难等种种与邪恶的交量后,领悟侠义真谛。
如果,你是认真看了这部电影,我想信都会理解唐吉可德的成功了——在这个浮澡的社会,越简单的人越可以伟大。唐吉可德用简单推理理顺这纷繁复杂的现实。比如,唐吉可德就认为自己必须站出来,要不然大家都躲着谁来面对恶?比如,唐吉可德对要赴任的桑丘所说“少讲歇后语”,是不是比我们警戒为官者“宁可不得,不可无德”更好理解?比如,唐吉可德让对方三招,似有着“唐三藏”以德服人……还有一种更调侃的理解,如果说《阿凡达》被人讲的作是3D版的强制拆迁与钉子户,那么《唐吉可德》里,似乎也看到类似3D版的城管与游商的对抗,想想那位可怜的“8卦道长”吧。
说了导演和电影,在《唐吉可德》里,敢说,导演用对了除林嘉欣(在线看影视作品)以外的所有的演员。郭涛自不必说,几乎称得上是阿甘的“符号”。从《大电影》到《高兴》,再到《唐吉可德》,这个符号几乎可以变成导演阿甘的LOGO。符号之与LOGO不同,只在于入秋后的大闸蟹有没有摇身一变贴上“阳澄湖”的标签;而继续耗费着自己演技的刘桦,在片里依然有滋有味地演活了那个“令狐有味”;王刚,更是把“和珅”的忠与贪,生动地诠释到了一个让人哭笑不得随从身上。只有林嘉欣,本不算美丽的她,却放弃了自己的表演功力妄想以貌取人,结果只作了“花瓶”,其中的原因也只有她自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