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用钢笔写点东西

标签:
传统现代钢笔毛笔 |
分类: 日志:没酒的时候呓语闷骚 |
我是不是真的有病?我也怀疑。十几年了一向都是用电脑打字写东西的,自从有了电脑,如今突然觉得厌烦。想想自己以前也是拼命练过钢笔字的,老师的板书、同学的签名、书帖等,一有机会就写就练。曾经为自己能写一手稍好点的钢笔字而有成就感。
如今猛地觉得,自己已经很长时间没有用钢笔写过字了(除了给儿子作业本签字以外),内心突生一种“杯具”感,有的东西,我们曾经坚持的、美好的东西,真的被现代科技取代了吗?
如果钢笔字在以后成为一种书法艺术,一种难得的、稀有的手工艺术,不知道是钢笔的悲剧还是人类的悲剧。
有了城市的生活,农村是不是就会消失?有了高楼大厦,土屋、平房是不是仅成了一种回忆?自然,正在成为远离我们的东西,越来越远,越来越陌生。以至于我们要开着奔驰、坐上飞机,甚至宇宙飞船去寻找那逝去的记忆。
对了,还有毛笔。他的书写功能已经成为历史,也是我曾经费了很多的时间去掌握的书写工具,如今也是在遥远的记忆里20多年了。
我们还有多少“过时的”、“落后的”、“笨拙的”、“土气的”东西被取代了,被遗忘了?不知道,在不只不觉中,人类丢弃了很多生命中最中最宝贵的东西。
过去的邻居,经常会把自己家做的好吃的东西互相送,孩子们像过年一样在各家捉迷藏。记得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在我们那片驻地开机的时候,那情形就像春节晚会,每天,大家都要挤到邻居家里,看电视,多稀奇,所热闹,多烦人呢!如今,多少年的邻居对门,不知道姓甚名谁,是男是女不清楚,即使有些信息也是从“猫眼”里获得的。
电脑、电视、光纤、无线、有线,真正的“秀才不出门可知天下事”,“读万卷书不必行万里路”。想干什么,只要打开电脑、拿起电话就可以办到。电话里可以尽孝,坐飞机,几个小时可以尽孝,视频瞬间就可以享受天伦之乐。所有的过去的美丽情景都成为笑话。“十里长亭送别”、“独上高楼,为伊消得人憔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无一不成为“不可思议”。
昨天一个80后女孩对我说,她小的时候到同学家里玩,把麦子当成韭菜,很被同学笑话,至今仍以为“糗事”。可是我们的孩子又会怎样呢?他们的衣食住行都已经远离了产生、劳作、运转的各个环节,他们还有必要知道“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或者具备这样的思想情怀吗?童年的记忆,祖辈父辈们的教导,核心思想就是勤俭节约,勤劳勇敢。可是也是在很早以前,就有学校规定学生吃不完的东西可以浪费,倒掉,目的是为了保护学生的身体健康——别撑坏了。
所以,教育强调什么都不合适了。儿子的字写得歪七扭八,老师从来没有认真管过,我作家长的也没有足够的理由让他写好字。因为考试都不用写几个字,何必写,更何必写好,当让也就无所谓好写了。
本来很悲情地要用钢笔写东西的,可是家里很久没有存放可以写字的稿纸了,只有用儿子的英语作业本,钢笔也是儿子的。写完了便自嘲不已,要发到博客上,还不是要用电脑打出来?要想表现你真的在用钢笔写,发照片也是要用照相机的。手机拍吧,不然你就闷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