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的唯一法宝就是博览群书
(2009-02-22 10:19:42)
标签:
语文教学教育 |
分类: 日志:没酒的时候呓语闷骚 |
语文学习的唯一法宝就是博览群书
解决了认字的问题之后,老师的职责就只剩下监督了。
曾经当过几年语文老师,工作也是靠写东西糊口,20年了,直到今天我才写出了这句话。
是不是有点晚了?对于我曾经教过的学生只能说声抱歉,我误人子弟,不是一个合格的老师。
也许以前说过这样的话,但却没有这样真真切切地感受,更没有这样通透的理解和明确而坚持的教育去对待自己的学生。
所以写出来,是不想让自己继续惭愧下去,更不想让儿子以及需要我“建议”的孩子被耽误了。
说实话,写了几十年的东西,除了拼音和认字是从学校课堂里学到的以外,没有一篇课文可以作为我写东西的公式,我的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甚至所有的汉语言的课程,所有的规矩、规范、概念等等,都被我忘的一干二净,尽管东西写得不好,但是从来没有抱怨老师教得不好,自己学的不好。理穷词尽的时候,唯一的懊恼就是“思想的禁锢”,我怎么就写得比别人差哪?
无他,你读的书比别人少。
语文,也可以视之为语言运用的学科,最后的体现就是对语言、文字的自由驾驭,非一个“学”字可以一言以蔽之。所以,语文不是可以学好的,而是读好的。“行万里路,破万卷书”,其理至真,其情至切,其法至明。
读得越多,积累的越多,想的也越多,可以表达的也越多。
人常说知识的海洋,那是对确确实实穷尽一生博览群书而拥有了如海洋之水一般的积累。尽管你在畅游海洋的时候接触你身体的知识仅仅是你身体表面能够达到的那一丁点,但是因为它是海洋,你可以毫无限制的去感受博大和丰富,在知识的海里尽情的寻找各色的<。)#)))≦、各色的草、各种各样你想得到的东西。这就是对文字的高级驾驭。
读书的多少之于海洋与池水、茅屋与天空,语文学习的差别就在于此。老师教会了你认字,其他的事情全取决于自己,而非老师与课堂。
如果说绝对一点,学语文只需要完成小学课业。
有一个事实可以明证,那就是大多数的文学巨匠不是大学上出来的,而是靠自己不断的读书和思考出来的。更有众多的文字高手,学习的经历仅仅只有小学几年,他们之所以能够灵活的运用语言的艺术,从小养成的热爱阅读的习惯使得他们能够博览群书,为自己积累了知识的海洋。而那些每每遇到文字就头痛的人,几乎都是缺乏阅读、知识面狭窄的人,他们的知识量充其量一如池水,无法腾挪,当然头痛了。
儿子经常说写作文没有好题材,不知道怎么开头,语言该如何表达;阅读题失分多,基础知识也是。考试成绩一直不理想。他妈妈说我是语文老师,为什么不好好辅导一下,经常埋怨我对儿子不上心。这简直是天大的冤枉。我知道他的问题出在哪里,可就是没办法。
自从小学三年级以来,儿子的每一天几乎都是在老师布置的作业里度过,尤其是上了初一,作业更多,每天回到家里就钻进自己的小屋写作业,经常性的十一二点钟;好不容易到了周末,仍然有很多作业。作为一个孩子连玩的时间都没有了,我还能怎样去苛求他的阅读呢?
小小的孩子身上,正在循环着一种恶性的教育方式。
中国的学生很苦,很无奈!
有一次在网上看到这样一段话,如果你改变不了环境,就去适应它,适应不了,就改变自己。中国的教育历程从学而优则仕到学而优则钱,已经进入到了学而优则活的阶段,竞争已经让人们过得很不快乐。家长和学生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包括老师和学校,都在无奈的适应和改变自己。
目前我所能做的就是,尽量督促孩子进入阅读状态,把他逼进书城,在阅读的氛围中感受阅读的快感,无论读什么,只要读就是进步。以前书短缺的时代,我们见了书恨不得要把它吃下去;现在书不缺了,阅读的一个动力反而没了。哎,人啊,就这么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