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论坛:道听途说方为好记者 |
葡萄酒风格闲谈
文、酿酒师 花新闻
今天到孙志军先生的佳酿酒窖商讨事情,中午热情的主人留我就餐,有两款酒佐餐,一瓶是意大利产的干白葡萄酒,品种是意大利独有的小品种,叫Armnis,另一款是蓬莱的赤霞珠、蛇龙珠以及烟-73混酿的干红。但是这款红酒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款酒引发了对蓬莱地区葡萄酒产品特色乃至国产葡萄酒特色的思考。
这款红酒情况是这样的,2007年份,品种60%的赤霞珠,混有少量的烟73,其余的是蛇龙珠。未经过橡木处理。酒呈现亮丽的玫瑰红色,比桃红酒颜色稍深一些,香气芬芳,有坚果和樱桃的香气。口感柔顺,尾味以清新的果香为主。总之,这是一款相当不错的清爽型干红葡萄酒。
因为我们国家地处大洋西岸,普遍存在着雨热同季的情况,这样的气候对于粮食作物的生长非常有利,但是对于水果生产,特别是葡萄,是致命的缺陷,葡萄的成熟季遭遇到大的降水会直接影响到葡萄果实的成熟度。这也是西部产区象新疆等诟病东部烟台等产区的主要理由。利用这样的原料来生产口感厚重的陈酿型的赤霞珠葡萄酒实在是勉为其难。首先,果实含糖量不足,需要补充大量的砂糖;其次,由于果实没能充分成熟,使葡萄酒的干物质含量不足,经受不起长期的陈酿。勉强酿造出来的陈酿型产品也因为发酵时大量补充糖份,使得口感粗糙。干物质(特别是单宁多酚类物质)含量低,为了平衡口感,只有保留较高的酸度,产品失去了它应该有的圆润口感,或者通过添加酒用单宁的办法来提升葡萄酒的结构感。通常表现出干瘪的口感,调整酒用单宁的产品也表现出分离的口感特性。
葡萄酒是一种自然产品,它的生产必须依据原料质量特点。上个世纪90年代,国内葡萄酒热,特别是干红葡萄酒热销,引发了国内葡萄酒产业的飞速发展。在干红葡萄酒起步较早的昌黎地区,在栽培初期他们没有严谨的引种试验,而是复制了波尔多模式,栽培的品种以波尔多地区的品种如赤霞珠、品丽珠等。后来发展的基地,象新疆地区、河西走廊以及贺兰山东麓,在品种规划方面,沿袭了昌黎地区的做法。这样做造成了目前国内葡萄酒质量严重同质化的后果。幸好,很多具有远见的厂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开始了葡萄区域化种植的尝试,象中法的西哈,朗格斯的马尔贝克,桑达的桑娇维亚,这些公司在葡萄种植初期选择了一些国内稀少的品种,期望做出自己的特色产品来。这方面做得最成功的应该是莫高,他们的黑比诺干红产品在市场上取得了不错的业绩。但是,那些是否还有一些葡萄品种更适合当地的气候环境呢?没有人来做这项工作。这是因为如果根据当地环境气候来选择适应的葡萄品种,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筛选适合当地气候环境的葡萄品种,这实在是一件费心劳神的差事。因为在当前浮躁的社会氛围下,厂家关注的是短期的经济效益,而不是长远的、社会效益远大于眼前经济效益。从这个方面来讲,突破产品同质化的魔咒只能从现有的栽培品种入手,根据原料特点确定工艺技术条件,来生产别具风格的产品,就像上文提到的干红葡萄酒那样。
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具有的土壤、气候条件,各地出产的葡萄,即便是同样的品种也别具风格。在东部产区,葡萄产量高,达到4000-6000斤(这是中国国情所致的特色),干物质含量相对较低的特点,生产果香突出,结构相对不强的产品未必不被消费者接受。西部新兴的产区,象内蒙古乌海产区,由于葡萄树龄小,土壤贫瘠的原因,葡萄酒成熟迅速,也无法生产长期陈酿性的产品。乌海产区的酒紫红色,具有青椒、蘑菇的香气,口感丰满、柔顺,别具风格。另外一点就是这款酒非常适合现饮。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希望中国的酿酒师抛弃原有向波尔多看齐的心态,立足自身,开发出自己的产品。
波尔多只有一个,而我们却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