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何训田是个什么蛋(一)

(2006-08-03 19:02:22)
分类: 日志:没酒的时候呓语闷骚
    因为何训田要来内蒙乌海采风,撖建平先生(汉森葡萄酒的老板)要我前去陪同,所以这几天一直在外地,没有时间更新博客。刚刚出了2篇稿子,又断了几天。实在对不起大家。说实在的,我也不知道撖老板说的音乐家何训田是什么人。今天下午网上一搜索,竟然看到了何训田与《阿姐鼓》的关系,才知道了何训田其人。所以将这几天与何训田在一起的资料收集了起来,整理发出来。
 
                            有眼不识何训田
    上个星期六的下午,正跟朋友在一起吃饭,老板打电话说有几个重要的客人乘机转道银川,要我接机后把客人送到内蒙乌海。据说是为汉森葡萄酒拍广告片,来此采风的。老板说其中有一个著名的音乐家,要称其为何老师,不可怠慢。随后传来客人的名字,有个叫何训田的。我不懂音乐,更不知道什么音乐人。老板吩咐不敢懈怠,只要顺利接到,安全送达,就算完成任务。
    下午四点,突然狂风大作,银川的上空沙尘弥漫,摧打得门窗嘭嘭作响,刚子接到电话说,乌海遇到了几十年难遇的大暴雨。说是三点钟到的第一波客人,看起来飞机降落要受到影响。果不其然,5点钟风停了,到机场的时候,第一波客人才下飞机。第二班飞机19点到,其中就有从上海飞过来的何训田。我和刚子、儿子要等2个多小时,还没处吃饭。三个人开着车在机场周围的农村无聊的兜着圈子,后来竟然到了一片公墓,在一个正在修葺的自称有1500年历史的寺庙甘露寺,与一个和尚说了两句话,才算打发了两个多小时。
    在机场谈起昨天看的非常6+1里,一个选手敲了李泳的彩蛋,让他老人家很没面子。经常给别人搞怪的李泳也有被搞的时候,儿子看那节目时,笑得腰都直不起来了。
    正说着,飞机到港了,陆陆续续走出了乘客。因为我们都没有见过来人,就简单的写了两个人的名字,让儿子高举在头顶。在出来的人里,我们看到有两个男人,穿戴很像艺术家,特别是长头发长胡子的那位,很引人注目。我们还专门把接机的纸片杵到他们面前,可是他们连看也没看,径直出了港。然后一位打电话,一位上卫生间。我和刚子不敢确定就是他们,刚子就打电话,也没见他接。人走完了,也没见有人与我们搭话。刚子就冒冒失失的上前询问,果然是他们——何训田、何弦
    我没好气地脱口而出:就那俩蛋?
    幸好人家没听见,否则麻烦就大了。不过看在人家是来为我们拍广告的份上,还是客客气气,尊尊敬敬的请上了车,向银川开拔。
    路上,我亮出了自己的名片,也没见人家有交换名片的意思,也就作罢。有一句没一句的搭讪中,知道那位长头发的叫何训田,另外一个叫何弦,一个是四川人,一个是福建人。仅此而已。
    到了银川快晚上8点了,请示老板后,我们决定在银川吃晚饭后赶回乌海。
    我问他们吃什么。
    他们说,随便。
    我又问,来到银川多吃牛羊肉,你们习惯吗?
    他们说,可以。
    你们喜欢吃面还是米饭?
    他们说,都行。
    我又问,咱们吃手抓肉吧,这是银川的特色菜。
    他们说,怎么都行。
    接待客人,安排饭局是最无聊也是最头痛的事,碰上什么都“随便”的客人,更头痛。“随便”,“都行”是我接待客人时听到最多的答复。也是让我安排最犯愁的答复。
我和刚子就吃什么算计了一路,最后到了国强手抓,才决定了下来。
    尽管国强手抓除了手抓肉,没什么特色,但是因为是银川的一块招牌,通常都会在这里招待客人。可惜,点菜的时候,服务员告诉我们,手抓肉没有了。
    为了赶时间,顾不了那么多,将就点了几个菜。两瓶啤酒,两个凉菜,三个热菜,总共139块钱。
    今天看了何训田的介绍,连我自己都没想到,139块钱,竟然打发了国际著名作曲家、制作人何训田西北之行的第一顿饭。这事,恐怕连何训田自己都没有想到,在一位乐盲面前,待遇与常人无几。
    俗话说,有眼不识泰山,而我,有眼不识何训田。
 
    【何训田简介】
    著名作曲家、製作人。現為上海音樂學院教授、博士班導師、作曲指揮系系主任。1983年創立了RD作曲法(任意律和對應法。任意律窮盡了律制的劃分,對應法則以全新的思維來結構音樂),是第一位用自己的音樂理論進行創作的中國作曲家。
    1994年出版《阿姐鼓》專輯開闢了音樂創作的新領域,是國際唱片史上第一張在全球發行的中文唱片,並在全球60多個國家銷售超過2百萬張,締造了華人音樂的全新紀錄。1997年創作的《聲音的圖案》等作品建立了新音樂語言和新音樂結構。
    他的作品在全球60多個國家出版發行,包括紐約時報、時代週刊、華盛頓郵報、泰晤士報、BBC、ABC、CNN、NHK……等全球四百多家媒體及學術刊物,經常發表或評論他的作品、作曲技法和創作理論,被譽為"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無法在西方文獻中找到藍本"、"最具個性的中國作曲家"、"幫助中國人實現了讓其音樂走向世界的理想"、"他的音樂,標誌著中國有了自己的音樂學派"。身為音樂界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曾多次應邀出席國際音樂節和國際作曲家會議。傳略被編入新格羅夫音樂與音樂家大辭典》及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編撰的《世界名人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