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盼开学,老师怕放学
(2025-11-19 22:06:02)
国庆期间,发现一微信好友在朋友圈发了如下信息:“天不怕,地不怕,就怕神兽放假”。我忍不住笑了出来,这位母亲在职场管理着几百个员工,平时她说话干脆利落,做事雷厉风行。在我们眼里,她特别成功,似乎没有什么可以难倒她的。没想到,家里那位读小学的儿子一放假却令她发出如此感慨。
片刻好笑过后,我又有种说不出来的酸楚,因为前几天微信群中一位班主任发的一段话迅速在我脑海中闪现:“每天最怕的不是备课到深夜,而是放学之后的那段时间——不知今天又会接到哪个家长的问责电话。”
一边是家长诉说“神兽”放假在家的抱怨,言语之中不难看出急切期盼早点开学的到来,一边是班主任担忧随时可能出现的家长对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问责,折射出当下教育场域中日益紧张的师生关系、家校关系。
两种矛盾的现象,不得不让我们深思——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学校与家庭的责任边界究竟在哪里?
“神兽”这个词出现得最频繁的是疫情时候,当一切按下暂停键,所有人都回归家庭,但停课不停学,家长终于有机会在家管理着孩子全方位的学习、生活。可是没过几天,网络上就出现了铺天盖地的抱怨声,自家的“神兽”实在难以管理,“神兽归笼”的期盼之声不绝于网络。当家长们在社交媒体上戏称自家孩子为“神兽”时,无形中强化了这样一种认知:孩子是难以驯服的存在,需要学校进行专业的管理。此时,家长们迫切希望老师这样的“大救星”能随时将他们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
但是孩子一旦在校出现状况,又会是怎样呢?
课间十分钟,孩子们在走廊玩闹时不慎相撞,其中一个孩子门牙磕掉半颗。尽管学校第一时间送医并垫付费用,家长仍然指责老师“监管不力”,还要求学校承诺未来孩子所有牙科治疗费用。因一起玩耍不小心相撞磕碰掉牙齿的事情每年都会有好几例,因为牙齿的特殊性,无法即时治疗,但后续治疗如何处理,这是一个令人特别头痛的事情,所以学校、老师总是提心吊胆,生怕又一次牙齿事件的出现。
还有更让人无语的:一个孩子在体育课上因鞋带松散摔倒擦伤膝盖,家长投诉体育老师未逐一检查学生着装;两个孩子因争夺铅笔发生口角,家长坚持要求对方在全班面前道歉,理由是“老师未能及时疏导情绪”。这些看似琐碎的冲突,正以惊人的频率在全国各地的教室里上演。
家长们一方面希望孩子在学校无拘无束地成长,另一方面又要求老师确保绝对安全。这种矛盾心理让他们对学校既依赖又挑剔。
更值得玩味的是,这种高要求往往具有选择性。同样是这些家长,在辅导孩子作业时疾言厉色,在亲子冲突中情绪失控,却要求老师在面对几十个孩子时始终保持专业、耐心、细致。曾经在一本心理学专著上看过这样一段话:“部分家长将自身育儿焦虑投射到学校,把老师当作‘完美养育者’的替代品,这实际上是对教育专业性的误解。”是的,老师不是超人,更无法承担起“完美养育人”的重任啊!
走上工作岗位已经35年的我,一路见证了家长对待孩子在学校受伤的态度变化:“二三十年前,孩子在学校擦破皮,家长会说‘磕碰正常,没关系’;十年前,家长会私下找老师了解情况;而现在,不少家长的第一反应是调监控、留证据、谈责任。”这种转变背后,是整个社会对教育期望值的改变——学校正从单纯的教育机构,演变为需要提供“全方位无死角服务”的特殊场所。
曾经不止一次听到家长类似的言论:“我把孩子送到学校,一切责任就是你们负责!”这些家长把孩子进学校当作买了一份“保险”,“产品”受损,学校必须负责!更可悲的是,这样的理念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和社会人士心中扎根,这种将教育服务商品化的思维,正在侵蚀传统的家校信任基础。
现在的学校、老师感觉压力大,处理的家校纠纷是其中很大的压力源。而纠纷来源大多数都围绕着课间追逐摔倒、同学间打闹等常见校园现象。处理这些纠纷消耗了学校、教师大量精力,我们清楚地看到,现在带班,安全管理的时间精力投入已经超过教学本身。这其实和教师教书育人的本位还是有出入的。
部分家长的苛责,看似仅仅是为了自家的孩子,但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这种过度保护正在改变校园的生态。不少学校因噎废食,取消春游、运动会等户外活动,甚至限制课间自由活动。“安静课间”在现在的学校已经不是什么特例了。要求学生课间除了上厕所,其余时间在教室静坐休息,这种反教育规律的举措,竟获得不少家长支持。孩子们在过度保护中,正在失去跌倒后自己爬起来的勇气。
前几年暑期,我亲眼见证了在30多度的烈日下,日本一年级孩子汗流浃背上体育课的场景。想到遇到高温就停止课外活动的我们,我忍不住发出感叹。后来得知,这是日本小学校园里常见的“汗、泪、泥”教育理念的体现,这或许能给我们启示:孩子需要在运动中流汗,在挫折中流泪,在玩耍中沾满泥土,这才是完整的成长。我们的邻国在保障安全的同时,坚持让孩子参与有一定风险的户外活动,因为他们深知——完美无瑕的童年,反而可能是最大的缺陷。三十年前的发人深省的中日小朋友“夏令营中的较量”曾经引起过全国的轩然大波,可是如今的我们依旧让孩子们在温室中成长啊。
教育的本质,从来不是制造无菌环境,而是培养在真实世界中生存的能力。孩子在冲突中学习边界,在挫折中锻炼韧性,在错误中收获成长。如果我们用塑料薄膜把童年包裹得密不透风,又如何期待他们长大后能经受现实社会的风雨?
理想的教育的模样,应该是家长能说“孩子交给你,我放心”,老师能说“您的理解,是我的动力”,而社会能说“让校园回归校园,让教育成为教育”。当我们不再用放大镜审视每个微不足道的擦伤,不再用法律条文度量每次孩童间的嬉闹,教育才能找回它本该有的从容与优雅。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或许我们最该教给孩子的不是如何避免跌倒,而是跌倒后如何起身。正如操场上那个磕破膝盖却自己爬起来继续奔跑的孩子,他的笑容比任何过度保护都更接近教育的真谛。让学校成为允许犯错、包容试错的成长实验室,这需要家校之间重建信任,更需要整个社会给予教育应有的空间和尊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