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我们懂得教育,孩子已经长大——读《教育与美好生活》有感

(2025-11-19 22:02:47)

本月共读罗素的《教育与美好生活》,书中伯特兰·罗素分别站在家长、教师、学生和社会的角度,对品性教育和智力教育问题进行分析,作者提出教育应以民主主义为指导思想,应重视教育的实际功能。让人比较惊讶的是该书出版后在一年之间重版了6次,成为20世纪经典的教育著作之一。尽管本书已经出版近百年了,但是毕竟是教育经典,阅读完全书,我深感书中很多理念对现代教育还是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的。

“父母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只有当孩子长大后,他们才发现以前应该如何教育孩子。”

记得以前在东桥的时候,办公室里有两位小年轻,孩子都很小,所以空闲的时候经常会谈起孩子的教育问题。我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不懂怎么教育孩子的时候我在教育自己的孩子,等我知道应该怎么教育孩子的时候我的孩子长大了。”确实,那时候年轻,阅历浅,书也看得不多,所以对待自己儿子的教育基本没什么理念可言,就是严格要求,认为只要严格,自己的孩子就会特别优秀。因为我小时候父母都是农民,跟教育完全搭不上边,那时候特别羡慕教师子女,甚至连亲戚是教师的同学我都特别羡慕。所以理所当然地认为我儿子有我这个当老师的妈妈,他也是幸福的。因为我的严格教育,表面上看儿子在小学很优秀,但是离开我的身边,我就觉得儿子自主能力不强,而且不善于与人交流。事后儿子也曾表达,在我身边学习他一点也不开心,因为时时处处有人有人在监管他。事后也也一直反思自己教育的不当,所以我一直希望两位小年轻不要走我的老路。这次阅读,看到这句话,我的心又被震了一下,多么相像的感慨啊!

我孩子网上看到过这么一个故事:一位妈妈和她上初中的女儿大吵一架,因为女儿偷偷把头发染成了紫色。妈妈当时特别生气,觉得孩子不务正业,硬是押着去染回了黑色。这件事后,女儿整整一个月没和她好好说话。

好多年之后,这位妈妈特别后悔地和别人说:“现在想想真后悔。其实染个头发怎么了?我非要上纲上线。要是能重来,我肯定会说‘这颜色挺特别的,不过我们聊聊学校对发色的要求好吗?’”

这也是“事后诸葛亮”——当我们终于明白该怎么教育时,孩子已经长大了。

儿媳妇娘家有一架钢琴,我曾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把钢琴搬到这边的家,让宝宝也学钢琴吧!”哪知道我儿媳妇很坚决地说:“不,我坚决不让云汀学钢琴了!”看来她小时候肯定被逼着练习自己并不喜欢的钢琴,每天练习,导致厌倦了,所以她再也不想让自己的儿子学钢琴了。如今,小孙子虽然只有四岁,但是有什么事情,儿媳妇总是会征求小孙子的意见。也许是儿媳妇教育理念所致,小孙子现在做事可有主意了。

家长总想把自认为最好的给孩子,却忘了问那是不是他们需要的。

罗素这句话其实给了我们一个很重要的提醒:

第一,承认自己会犯错是教育的起点。 就像那位妈妈,如果能早点意识到染发只是青春期的自我表达,就不会把小事闹大。

第二,没有完美的教育,只有不断调整的过程。 我儿媳妇虽然自己被逼着学自己不喜欢钢琴,但她的反思让她在带自己的儿子的时候时变得特别开明。

说到底,罗素不是在指责父母,而是在说一个普遍的人生真相——我们都在摸索中前行。也许最好的教育,就是保持一份谦虚和自觉,知道自己的方法可能不是最好的,愿意随时调整。这样,即使会犯错,孩子也能感受到我们的真诚和努力。

毕竟,教育的本质,或许就是两代人彼此理解、共同成长的一段旅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