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开学”
(2025-09-12 23:56:32)8月底,小侄孙女要读一年级了,我忍不住对她说:“哎呀,马上读一年级了,开心吧?”按照我的思路,小孩子一定会是很开心地朝我点点头。哪知道她愁眉苦脸地对我说:“我不想读一年级,我要在家里!”有点吃惊,也有点不理解。我是8周岁直接读一年级的,没有读过幼儿园,那时候得知自己马上要成为一名小学生了,是多么激动和兴奋啊!可是小侄孙女却不想上学。我又问马上升入六年级的大侄孙女:“离开学校两个月了,期待上学吧!”一向乖巧的大侄孙女用奇怪的眼神盯了我一会儿,然后颇为不理解地对我说:“期待?怎么可能?我希望一直是假期,永远不要开学!”大侄孙女在一所很知名的私立学校就读,成绩也很好,她的回答也出乎我的意料。哎呀,我的思想落伍了,和孩子们真的有代沟了。看来,“开学”短短的两个字,不同时代给学生带来的体验是截然不同的。
开学想法截然不同
我是七十年代出生,80年代上小学的。清楚地记得,无论是初入学的开学,还是升入新一年级的开学,我都是充满期盼和兴奋的。那时候,漫长的两个月要么无所事事,要么就是帮父母做农活,或者和哥哥带了点干粮到离家比较远的地方整天在外割猪草,然后把割的草晒干,到傍晚的时候爸爸再来把草干挑回家。放假无聊是经常感受到的,因为那时的娱乐活动极少,学校是同龄人聚集、玩耍的主要场所。开学意味着可以见到许久不见的同学朋友,集体生活充满吸引力。那时候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知道做农活是最辛苦的,开学了就不用帮父母做农活了,也不用冒着烈日割猪草了。再说在课堂学习文化知识本身就是一件令人向往的事。尽管那时候还很小,但是我们一直接受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因为几辈子都是农民的我家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出人头地。那时候的作业往往就是一本“暑假作业”,什么学科都综合在这一本作业里,有时候还会要求再写几篇日记。但是对于我来说,这点作业实在很简单,有时候一放学就能把“暑假作业”完成。所以那时候的我特别期盼开学,临近开学也总是特别兴奋。
但是现在的孩子呢,“假期综合症”特别明显。因为暑假生活往往是丰富多彩的,旅游、夏令营、兴趣班等是假期的标配,剩余时间还能玩手机、电脑。孩子在家是自由的,想玩就玩,想睡就睡。许多学生对重返规律且高压的学习生活感到抗拒和焦虑。“不想开学”是普遍心态。因为暑假生活丰富,因为手机电脑好玩,学生往往就会把作业置之脑后,要开学了,作业还没完成。而且现在的作业绝对不是一点点,老师有布置、家长有布置,培训班也有布置。因而绝大多数学生是“不想开学”的。现在的孩子一方面期待见到同学,另一方面又可能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感到困扰,因为现在的孩子或多或少都会因为手机或者电脑而沉浸在虚拟的世界里,虚拟世界里的孩子活泼有加,但是现实中却往往产生交往恐惧。还有低龄学生也可能与家人分离产生焦虑。因而“不想开学”也是普遍心态。
开学准备天壤之别
我们那时候开学的书包一般是家人用碎布缝制的,用久了就会磨损,于是打补丁是很常见的事情。那时候最期待的是有一个军绿色帆布书包,记得我是在初中时候才拥有这个书包的。那时候特别爱惜,所以用了几年看上去还是新的。但是有一次不小心把书包盖布的一条边线拉开了,我很是懊恼,后来当裁缝的小姨用其他颜色的布另外缝了一条边,现在想来和军绿色书包很不协调,但那时候的我仍然兴奋异常,因为我的军绿色书包又像新的了。那时候的书包里没有崭新的作业本,有的可能是用过的本子,或者是还能写字的杂纸装订起来的本子。那时候的文具就是铁皮铅笔盒、有限的几支铅笔、一块橡皮、一把用来削铅笔的小刀。每一样文具都要用到不能再用的地步,极其珍惜。那时候开学父母也是很重视的,有能力的家庭可能还会添置一件新衣服、一双新布鞋。当然这些衣服一定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现在孩子的开学准备是丰富的,个性化的。家长会为孩子采购一整套新装备,包括名牌书包、多功能文具盒(笔袋)、各种进口文具、电子手表、甚至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书包里除了各式各样的作业本,可能还会购买大量的教辅书、练习册。文具和用品的品牌、款式也可能成为家长之间、学生之间比较的话题。
开学活动完全不同
我们那时候的
“开学第一课”一定是劳动。因为两个月不到校,校园里一定是杂草丛生的,有时候草比我们的身体还要高。我们到校后的首要任务往往是大扫除,拔草、扫地、擦玻璃,全校师生一起动手,美化校园环境。虽然有点累,但是师生们一起加油,还是很有乐趣的。
随后就是发新课本,那是开学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我们会迫不及待地翻看里面的插图,并小心翼翼地包上书皮。那时候的书皮都是用废报纸做的,如果能够用上漂亮的旧日历做包书皮,那一定会引来更多同学的羡慕和嫉妒。
那时候开学大会上常强调“为革命保护视力、锻炼身体”、“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等口号,还特别注重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的教育。
现在的孩子开学第一课先是收心教育,老师会检查暑假作业,强调新学期的纪律和要求,帮助学生从假期模式切换到学习模式。随后是安全教育,现在的孩子被学校、被社会、被家庭保护得都很好,但是只要有一丁点的安全事故,各方面都特别紧张,也会遭遇太多的麻烦,所以安全教育必不可少,其中很重要的一块就是心理安全教育。
现在的孩子开学后,马上投入紧张的学习生活,老师和家长也会帮助他们制定新学期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当然学校也会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但很多时候也是为了激励学生进入更好的学习状态,尤其是初高中。
我是八十年代初期开始做学生的,那时候源于物质的匮乏和对知识的朴素渴望,学生的快乐是简单而直接的,期盼开学也是最大的快乐。
现在的学生感受的是物质的极大丰富和压力的空前巨大,学生的情感更加复杂,因而开学焦虑和恐惧也是十分普遍的。
在思索中开始了比较,有比较才更能看到本质,开学就像一面镜子,清晰地照出了社会价值观的流转与变迁,也让我们感受到现在孩子的不容易。也许像我一样的老一代教育工作者更需要转变观念,理解孩子,包容孩子,尽可能给予孩子更多的开学快乐吧!
前一篇:校门前的“小树瘫与一场虚惊
后一篇:“不想作业”的温情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