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多想守护火种不灭——读《教育中的直觉》有感

(2025-04-30 20:25:54)

本月共读《教育中的直觉》,主要作者是内尔·诺丁斯,孤陋寡闻的我没听说这本书,也不了解这个作者。虽然没办法说清楚“直觉”到底是什么,但感性居多的我对这个词还是很感兴趣,而且又是“教育中的直觉”,我期待能从书中学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读外国著作,我一直担心不是我熟悉的领域的内容我会读不懂,在 “译者序”中,有这么一段话:“直觉直接唤起人的道德动机,引领人的道德行动,例如施救者看到有人在水中挣扎,立即跳入水中救人,并不需要经过理性分析与逻辑推理。今天天气如何,水凉不凉,距离有多少米,救起后会不会给我报酬,而是直接遵循道德直觉的判断,其依据是“我”与“你”的生命关怀关系,“我”要以最快的速度采取行动。”原来对“直觉”概念比较模糊的我,突然一下子明白,这就是“直觉”,是我能够理解的“直觉”。就这么一个例子,让我更加期待阅读全书。
以前读书,绝大多数是一开始的时候不是那么看好这本书,读着读着就发现书中有太多感同身受的内容,也越来越吸引我读下去,很多时候,读完一篇,甚至有强烈冲动想再读一遍。但是这本书有点刷新我的认知,一开始特别期待,读着读着,越来越模糊,甚至根本不知道在讲些什么。真的有点怀疑我的理解能力了!
因为读不懂,所以阅读的兴趣就减弱了很多,加上这个月要接受10年一次的综合督导,绝大多数精力都投入到了综合督导的备战之中,所以这本书的阅读速递真的超级慢。督导结束我马上连着三天出差,书是带在了身边,但也没能好好读。昨天晚上,感觉再不读完就没办法完成本月的成长任务了,所以排除一切干扰因素,哪怕读不懂也一字一句读下去,直到读到凌晨两点半,终于读完了,但是能真正理解的章节不多,其中第七章《直觉、爱和教育》与我的工作比较相关,算是比较理解,也有一些感同身受的地方。
书中说:“孩子们一开始对他们的生活充满好奇,充满发现和体验的快乐,并且更重要的是向他人展示他们所发现和学到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对探究的持久热情的种子以及分享和交流所学知识的愿望。这两种特质都不需要在课堂上‘创造’或‘点燃’,而需要保持并得到鼓励。”
站在讲台上已有三十余年,我时常想起那些刚入学时眼睛闪闪发亮的一年级孩子们。他们高举着小手,不是为了回答正确,而是单纯想要分享自己发现的新大陆——也许是路边一朵特别的小花,也许是突然明白2加3等于5时的惊喜。这些时刻让我确信:每个孩子心中都燃烧着天生的好奇之火,那是人类最原始也最珍贵的求知欲望。作为教师,我的首要任务不是点燃这团火,而是小心翼翼地守护它不被熄灭。
教育本该是一场发现与分享的双重奏。记得班上有个叫小雨的女孩,她总能把枯燥的生字联想成有趣的故事。"老师,'树'字左边的'木'像不像两根树枝在打架?"虽然这种解释并不"正确",却闪耀着童真的智慧光芒。
然而,随着年级升高,我看到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犹豫是否要举手。他们学会了先揣测老师想要的答案,而不是表达真实的想法。当标准化测试成为衡量学习的唯一标尺,当"快而准"被奉为金科玉律,孩子们与生俱来的直觉思维和创造性想象正在被系统性地修剪。布鲁纳的警告言犹在耳:我们把猜测等同于懒惰,用惩罚扼杀了多少可能改变世界的奇思妙想?
现实的困境令人窒息。小杰的案例尤其刺痛我的心——这个曾经追着我问"为什么天空是蓝的"的男孩,在连续几次因为解题步骤"不够规范"而被扣分后,现在只是沉默地抄写板书。他的母亲曾对我说:"老师,别让他胡思乱想,考试不考这些。"这样的对话揭示了教育异化的深层危机:当家庭和学校形成共谋,当教育沦为流水线作业,孩子们不仅失去了提问的勇气,更可怕的是逐渐丧失了提问的能力。我们正在用"正确"的枷锁,禁锢那些本该自由生长的头脑。
但我仍然坚信,教室可以成为抵抗这种异化的堡垒。所以每次我走进课堂,一直鼓励孩子大胆发言,直到肯讲就是最棒的,而且我总是说,即使说错,你也是在为班级做贡献,因为正是你的错,才让老师引起重视,讲得特别详细,从而让更多的同学学懂弄通。因而任何天马行空的问题我都会郑重对待,我希望孩子能够大胆讲,放心问,有时候因为过于开放,孩子们虽然比较活跃,但一节课的时间很快就会过去,自己的教学任务往往没能很好触及。这些尝试有促进孩子思考的益处但也举步维艰,我也曾自我诘问:"这样教学,考试成绩怎么办?"很多时候,我也会彷徨,甚至也会被裹挟着开始进行标准化的教学。而我们的老师同样也会遇到这样的困境,今天行政会结束后大家都在反映时间不够,作业实在没有时间完成,因而只能压缩课堂,挤出课堂教学时间完成作业。但张校长说:“课堂时间用来做作业了,就没有了思维的训练,那样真的不行啊!”言语之中都是无奈。是啊 ,真的很难啊!
《教育中的直觉》中的这段内容真的让我陷入了沉思:或许教育上下真的要进行大胆的改革。教师不是真理的垄断者,而应是探索旅程的向导;教室不应是思想的驯化场,而该成为智慧的游乐园。芬兰教育中的"现象式教学"、日本"综合学习时间"的实践都证明:当孩子被允许追随好奇心,他们的学习深度和广度反而会超出预期。那么,我们现在最需要的要建立新型评价体系——不仅要衡量学生知道什么,更要重视他们如何思考、如何提出问题。教育不是把知识灌满容器,而是守护火种不灭。作为教师,我们手中握着的不仅是粉笔,更是无数可能性的开关啊,多想守护火种不灭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