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流光知味》,悟生活智慧
(2025-04-18 23:43:15)这学期和孩子们共读的速度有点慢,之前认真读完了《俗世奇人全本》,这次孩子们说先读《三国演义》。尊重孩子们的意愿,加上我之前读过的是《三国演义》简化本,就是一本小书而已,过了那么多年,内容忘得差不多了,这次孩子们说要共读这本,我也正好重温一下经典,于是迅速从图书馆把曹文轩、陈先云主编的《三国演义》借了回来。
因为共读过曹文轩和陈先云主编的不少书,封面都是一个系列的,所以特别熟悉,也有一种亲切感。但是开始共读,我觉得本书存在如下的阅读障碍。
一是这本书竟然有55万字。我们叙事者每月共读一本书,有55万字的也不算特别多,但那是成人阅读,现在是五年级的孩子阅读,所以这本书的字数还是有点超出我的认知的,打开“阅读指导”,说本书有三十六章,每天读一章的话,就是三、四十天读完。我们一学期至少共读4本书,要三四十天读完一本书,那时间上肯定来不及,所以必须加快进度。当然对我而言的,加快进度还是没什么大问题的,但是对于孩子们来说,可能还是比较困难的。
二是这本书竟然大多是半文半白格式的。之前我读过的是简化本,所以语言上一点也没障碍,但现在是半文半白本,一开始读的时候,我都有点障碍,慢慢读顺了,才感觉绝大多数能够理解。但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一是读不顺,二是不理解,所以障碍一定是更大的。真怕孩子们读不下去而放弃。
三是这本书中人物实在太多了。我阅读比较关注情节,尽管我知道这样阅读是浅层次的,不是最好的阅读方式,但我也自我安慰,我仅仅还是阅读的初级阶段,不像那些真正阅读的高手,实在无法改掉过分关注情节也就算了。问题是,我都这样,那孩子们阅读,肯定也是以关注情节为主。情节一定是和人物紧密关联的,而这本书的人物实在是太多了,除了曹魏、蜀汉、东吴那些让人耳熟能详的主要人物,还有很多人物,而且看似都挺重要的。但是好多人物名字相像,有的是父子关系,有的是弟兄关系,还有些是生僻姓氏名字,所以很难记清楚,名字记不清楚,对于情节理解也有影响,很多时候我还要回过去看看,这样往往影响阅读的连续性。我猜想我们的孩子阅读这本书的时候,过多的人物名字一定也是他们阅读的障碍。
四是这本书生僻字特别多。也许是全书采用半文半白文字的缘故吧,书中生僻字特别多,前面讲过的姓名中有,其他内容中也有。我这人阅读带有一点强迫症,不认识的字往往喜欢查一下字典或者百度一下读音,即使我清楚查过之后后续又会很快忘掉,但是我还是很执着地要弄明白读音。但是这本书中不认识的字实在太多了,有的注释后有读音,有的根本没有,一开始的时候我还去查一下,但是因为太多,后来我也连蒙带猜地读过去了。我有那么多不认识,我想五年级的孩子一定会有更多不认识,这也一定会是孩子们阅读的障碍。
五是这本书中描写的战争不太能够明白。《三国演义》中波澜壮阔的战争描写是最大的特色,但是由于时代久远,我们对这样的战争很不熟悉,我这个50多岁的成人阅读都觉得有障碍,对于现在接受的都是新生事物的孩子来说,更加有障碍。比如书中"偃旗息鼓""十面埋伏""火攻水淹"等策略,与现代战争或孩子接触的游戏(如枪战、科幻类)差异极大,缺乏直观认知。书中对"方天画戟""八卦阵""连弩"等装备和布阵方式的理解需要历史知识支撑,否则容易混淆或流于表面。书中如"单挑叫阵""战书往来"等古代战争礼仪,与现代"公平竞争"观念不同,易产生"为何不直接群殴"的困惑。关羽"义释曹操"、赵云"七进七出"等行为,需要理解"忠君""报恩"等传统道德观,否则会显得不合逻辑。现代孩子更习惯"正义与邪恶"的二分法,但书中常有"为个人誓言或家族荣誉而战"的复杂动机,还有求和、战降等情节孩子们也不大能够理解。书中如两军对垒前的环境铺垫、武将外貌描写("身长九尺,髯长二尺")可能让孩子觉得冗长,而电子游戏或动画更倾向动态画面。书中涉及人物故事有跳跃性,如赤壁之战涉及周瑜、诸葛亮、曹操多条视角,缺乏连贯性阅读经验的孩子容易丢失主线。官渡、赤壁等战役的胜负与地形(长江、险关)紧密相关,若不了解东汉州郡划分或军阀割据背景,难以体会战略精妙。"夜观天象预测风向""木牛流马"等技术,现代孩子可能因科学常识而质疑真实性,而非理解文学夸张手法。现在我们主张的一定是生命至上,但是这本书中“斩杀于马下”“取其首级”“死伤无数”“持刀自刎”等内容几乎贯穿全书,对于不了解时代背景的孩子来说是很难接受的。这些内容的不明白自然也会给孩子带来阅读障碍。
当然,尽管我花两周时间阅读完这本书后站在孩子的角度列出了很多阅读障碍,但是作为权威的作家与知名教科书编辑主编的这本书,价值自然也是非常大的。
一是文言与白话的桥梁作用。该书采用"半文半白"的语体,既保留了原著的部分文言韵味(如关键对话、诗词典故),又通过白话解说降低阅读门槛。这种折中方式有助于我们的孩子逐步适应古典文学的表达方式,避免纯白话改编导致的文化稀释。
二是经典场景的原貌呈现。在"三顾茅庐""煮酒论英雄"等标志性情节中保留原文,能让读者直接感受罗贯中笔下的语言张力,体会"言简而意远"的古典美学特质,这是纯白话译本难以替代的。
三是语文素养的梯度培养。陈先云作为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其改编必然考虑与新课标要求的衔接。该书通过注释、导读、总结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培养文言文语感,为中学《赤壁赋》《陈情表》等深奥文言文学习铺垫基础。
四是历史思维的启蒙。在保留原著"拥刘反曹"倾向的同时,编者通过导读和总结引导读者思考历史叙事的建构性,这种处理比传统连环画或影视改编更具思辨深度。
五是填补青少年阅读空白。在抖音短视频解构经典、手游《三国杀》娱乐化历史的当下,该版本以纸质书形式提供适度的严肃性阅读,加上篇首的阅读指导,以及每一章的导读和总结,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阅读的难度,填补了青少年阅读的空白。
读完此书,我觉得阅读障碍显示的正是传统文化与现代认知框架的碰撞,但也正是引导孩子理解历史思维、培养复杂叙事能力的契机。这部改编本的核心价值在于其"过渡性"特质:既非简单简化,也非学术校勘,而是试图在文化保真与可读性之间寻找平衡点。这本书作为孩子们接触《三国演义》的"第一块敲门砖",仍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性。如果他们能坚持读完,说不定以后还会萌生阅读原典的欲望,那一定是受益匪浅的。
后一篇:阅读确有障碍,价值不可小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