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阅读,就是教师最大的情怀——读《教师最当有情怀》有感

(2023-12-31 10:53:30)

12月共读《教师最当有情怀》,题目挺喜欢的,因为平时言谈或者写文中总免不了“情怀”两字,教师的职责是育人,确实更应该讲究“情怀”。书名挺让人喜欢,但恕我孤陋寡闻,作者吴志翔我是第一次听说,更别说读过他的文字。阅读的过程中总带着一个疑问:这个作者对教育实在是太熟悉了,但是从书的内容来看,他又不是教师。还有作者看的书实在太多了,无论是名言警句,还是诗词歌赋,无论是影视经典,还是文学片段,他总是信手拈来,有时候一说就是一大串,甚至让我一度产生“卖弄”的感觉。但是转而又想,这就是作者的写作风格,他喜欢引用也没什么错。如果是我,想引用还没有办法实现呢,因为和作者相比我读的那些书真的只是冰山一角。从这点来讲,作者就是有“卖弄”文字的资格的。

 读完整本书,作者对教育的熟知以及读书之多、知识之渊博,实在让我好奇,再次翻看书前书后,想看看作者介绍。,但是和其他书总要介绍作者不大一样,前前后后翻了几遍,也没看到有作者的介绍。于是我只能去网络上搜作者吴志翔的资料。原来作者是浙江大学学士、硕士,后来又成为了武汉大学的博士,怪不得书中多次不经意讲到,他读书时就是一名学霸。他还是美学研究者,对于美学,本书虽然不是主体,但是在作者的文字中,时不时会有美学的渗透,其中有个章节就叫《曲线的美学》,让人觉得还是跟一般的谈教育的书籍有那么一点点的不同。至于前面疑惑作者何以对教育如此熟知,那就是因为他是教育媒体人,现在是浙江教育报刊总社教育信息版副主编兼《教师周刊》主编、副编审。他每时每刻都在跟教育打交道,怎么会不熟悉呢?

书中很多内容都能更引起我无限的共鸣,特别让我印象深的还是作者对阅读的看法。

书中并没有写明作者读了到底有多少书,但是书中时不时会出现“我的生命无法与书分开““读书成为我一生中最重要的约会”之类的对读书重要性的感性表达。读作者的文字就是在感受他读书破万卷的巨大能量。

作者说中国人每年平均阅读图书不到5册,远低于许多国家的水平。我觉得人均5册,主要贡献可能还是我们的学生群体,因为老师有要求,因为考试有需求。而我们的成人,能够静下心来看书的群体还比较少。这个其实不用数据来证明也是一目了然的。地铁里、公交上,有多少人是手捧书卷静静阅读的?图书馆、书店,有多少人不是因为陪孩子而来阅读的?公园里、商场内,有多少人会在静静等候家人或朋友的时候翻开书页?家庭里,有多少人能在灯光下沉浸式阅读?我们不否认有,但真的还是极少数极少数,我们看到更多人还是是沉浸在手机里,流连于娱乐中。手捧纸质书卷阅读,在我们身边似乎真的是稀缺现象。书中有关成人阅读的一个案例,让我久久无法忘怀。有位老师对学生提要求,希望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坚持每年好好地、贴骨贴肉地读一本书。听到老师的希望后,同学们全笑了。因为没法不笑,这个要求太低了。他们觉得一年一本书,简直就是蔑视他们的智商、求知欲以及意志品质,他们认为自己每年的阅读量至少要以十倍计。可是事实证明绝大多数同学都高估了自己。毕业二十年后的聚会上,老师让每位学生说出自己每一年精心阅读过的书籍,遗憾的是,全班没有一个人能够把20个书名完整地报出。

这个案例一点也不夸张,因为别说普通的从业人员,就是我们老师,如果学校没有硬性要求,有多少人会贴骨贴肉地完整阅读一本书。在我加入叙事者之前,我的读书仅仅是限于学校偶尔的要求,而这样的读书也是有水分的,有的可能仅仅是为了完成一篇读后感而已。这样浅尝辄止的阅读,自然无法留下深刻印象。况且之前学校对教师的阅读要求也是很低很低的,工作前20多年,学校要求共读的似乎也就那么两三回吧。除了这,我读过什么书,真的记不清楚了。最应该读书的教师群体都是如此的阅读状况,更何况是其他人呢?

所以不得不承认,中国阅读最多的就是学生,但即便是我们的中小学生,阅读量也只有美国同龄学生的六分之一。美国的人均阅读量应该不是最靠前的,我们一直知道的是犹太民族对阅读的喜欢以及阅读量的可观。中国人跟犹太民族相比,阅读的情况肯定更要落后。

 

作者说,文字是几千年来人类文明的最高结晶形态,阅读,是在探一个又一个思想的富矿,是在领略不同时代智慧和情怀的美感,并且汲取可以丰富我们当下生活的能量。

 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后,所以我们大力推动教师阅读,我们的叙事者团队每月一本书的阅读已经坚持7年多。从最初逼着自己完成阅读任务,到现在只有有空就会拿出书阅读,包里也随时带着书,每月除了完成必读书目外,还渴望阅读更多的书。烦躁时,我想用书来安静自己;痛苦时,我想用书来抚慰自己。虽然,我还不是看书很多的人,但书真的成为了我生活中很重要的一份子。我和我的团队也在不断阅读中筑牢自己的基础,丰厚自己的积淀。 

因为我们尝到了阅读的甜头,所以我们也在全校尽力推动学生阅读。早上到校后的自主阅读,整班的集体晨诵,三到日的阅读分享,老师的整本书探索,图书馆的沉浸式阅读……我们全力营造读书氛围。

阅读了《教师最当有情怀》,品读书中有关阅读的真知灼见,我们进一步明白:真的要保持天天阅读的习惯,与阅读天天约会,不要让电脑赶走我们的案头书,不要让手机代替我们的枕边书,不要让我们在大数据和算法构筑的“信息茧房”里自我满足。

阅读永远不会错,如果我们教师能督促自己阅读、引导学生阅读、带动他人阅读,那就是最大的情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