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新尝试
(2023-10-21 16:24:49)9月27日下午第二节课后,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我团队成员也一下子放下心来,因为我终于上完了在昆山市城北小学进行的整本书阅读任务群全市语文公开课。
说起这节课,战线真的拖得太长了,也是我上那么多公开课以来,最艰难的一次。
那还是2023年二月初,还在寒假之中,我们区小学语文教研员陈主任给我发来信息,说市小语教研员许老师在征集整本书阅读任务群的教学设计,可能是许老师看过教学设计后如果觉得可行,想开展整本书阅读任务群的全市教学研讨活动。陈主任想到我们学校最近几年一直在进行整本书阅读的尝试,几节市区级公开课都很成功,我自己也上了几节整本书阅读的公开课,所以陈主任就替我接下了这个任务,说我有这方面的教学设计。
接到这个信息,一方面是高兴,因为我们一直以来的整本书阅读尝试得到了认可,所以陈主任也在为我创造公开课的机会。另一方面自然是担忧,整本书阅读我们一点也不怕,因为确实进行过一定的研究,而且现在可参照的资料也很多,我们的团队又很优秀,找一本书认真研读一下,我们肯定能够设计出比较令人满意的教学设计。但是现在是任务群设计,这可是一个新事物。新的课程标准出台以后,任务群的话题不断被提起,各路专家、各种教育媒体都在以任务群为话题开展讨论。我们从课程标准中明确知道有六个任务群,分别是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发展型学习任务群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新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专家众说纷纭,媒体大力探讨,但是作为最基层的语文老师,到底什么是任务群?怎么开展任务群的设计?我们仍然觉得非常迷茫,所有人都很难说清楚,自然也没有一个定论。尤其是“整本书阅读”这样的拓展型任务群,似乎更加难以操作,能参考的资料也是少之又少。但是陈主任那么信任我们,没有现成的教学设计,我们也要立即研讨开始设计。
我们确定以《小兵张嘎》这部红色儿童经典为读本后,我、朱春兰、李袁峰、张丽静迅速组成了磨课团队,并且开启了艰难的研讨之旅。我们一遍遍看课程标准,期待能够找到整本书阅读任务群的明确指向;我们又大量翻阅资料,期待能够找到整本书阅读任务群的设计灵感。但是这些似乎都不能很好地帮助我们,于是我们凭着对任务群的模糊感觉,自己琢磨,一次次提出思路,感觉有点不对头,又一次次被我们自己推翻。因为许老师要得急,所以在我们加班研讨两三天后,我们把教学设计初稿交给了区教研员陈主任,并且也表达了我们对于任务群、对于真实情境设置的困惑。
陈主任看完后给我发来了信息:“毛校长刚刚学习了你的设计,任务驱动,环节紧凑,拾级而上,指导得法,扎实有效,就是“任务群”呈现得不太鲜明。”陈主任给予了我们最大的鼓励,但是这次研讨的主题就是”任务群”,这样的主题呈现不鲜明,就是我们没有达成研究任务,这也是我们在研讨过程中最纠结的内容。陈主任也说,目前我们区没人尝试过整本书阅读任务群的尝试,外面也不太能学习到。但她说会转给市教研员许老师,让她指导指导。
我们明白,即使教学设计很完美,要把整本书阅读任务群真正落实到课堂,那还有太多艰难之路要走。更何况我们的设计自己都觉得有很多的欠缺,所以还不敢设想落实到课堂这一步,我们只是希望有机会得到专家的指导,让我们对整本书阅读任务能够有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教学设计交上去后,陈主任没给我们回应,我们知道肯定是市教研员那里没得到通过,那自然也不可能进行公开课。我们也坦然接受,因为任务群还没搞清楚,是上不好公开课的,况且这是面对全市的公开课。
后来,全区举行阅读推广活动,我们要作为分会场进行展示,其中也涉及整本书阅读课堂,这次没有任务群的研究指向,原本我想上这节课的,但是后来涉及上午来校专家接待以及下午主会场我们团队要去进行情景剧表演,实在协调不开,所以这节课是张丽静上的,她在我们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比较大的改变后,基本是以分享课的形式进行的。我没有听到课,但是其他人反馈说效果非常好。
张丽静本来就是我们磨课团队中的一员,我们的磨课成果虽然没能在全市语文教研中展示,但是能在全区阅读推广活动中的课堂中进行展示,这也是很欣慰的。
因为没有得到指导,也没有得到其他新的任务指令,我们磨课团队也没有再对整本书阅读任务群进行更加深入的研讨,这次教研新尝试活动就这样画了个句号。(未完待续)
前一篇:“笨胚”“憨胚”“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