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也在践行教育现象学——读《教育情调》有感

(2022-04-30 17:17:49)


本月共读范梅南和李树英合著的《教育的情调》。乍看题目,还挺让人喜欢的,因为有“情调”一词。这个词让我产生温馨、温暖的感觉,我猜想这不应该是一本理论性很强的书。我这人比较感性,对于理论性很强的东西,我总是无法入心入脑,我喜欢看一些家常式、聊天式的文字。月初拿出这本书的时候,我第一反应,这真是一本小书。和叙事者共读以来,几十万、上百万文字的书也不在少数,但这本书十万字都不到,和那些大部头不能比,所以我觉得读这本书一定是能轻而易举就能完成的。也许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思想,我就没有了阅读的紧迫感,直到月末,我才逐字逐句把它读完。再次证明,人的惰性是无法避免的,人一定要有压力才能更好地成长。
打开这本书阅读,着实被“序”所惊讶,这么多著名的学者、老师推荐,这么多溢于言表的赞美之词,看来这本书一定不一样。阅读完全书,要说到底有多震撼,说实话,并没有,尤其是靠后面的几章,总感觉没讲透,读着不过瘾,以为后面还会有具体的内容,但是发现这一章结束了。边读边想,人家评价这么高,而我感觉不尽兴,是因为我的功力不到家的缘故吧。
不过读这本小书让我最兴奋的是,我知道了教育现象学这一门学科,或者说我们可以用教育现象学来指导我们的工作。 之前,我是不知道教育现象学的。

书上告诉我们,教育现象学是一门探究教育生活现象及其体验的学问,他以日常生活为原点,让我们始终对教育的生活世界和生活体验保持一种敏感,保持一颗好奇之心,它驱使我们去探究日常生活体验的教育意义。我这人就是缺乏理论的头脑,但还是比较喜欢关注日常生活,尤其是教师的日常生活,学生的日常生活。很多时候对教育教学中的某些现象,我还是比较敏感的,所以也会去进行一定的探究。原本以为自己做的都是一些没什么意义的事情,只不过是个人爱好而已,但是突然发现,这就是教育现象学,原来我也是在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我喜欢的教育教学。
书上告诉我们,教育是一种自我反思的活动,他必须愿意对他所做的和所代表的随时质疑,因此,在教育现象学中,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反思。从教30多年,我感觉自己真正进步的也就是最近的10多年。之前那么多年我也很认真,但是往往限于认真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很少认真去反思。后来,我开始阅读,我开始进行网络教研,我也开始记录教育教学中的一些故事和想法,我觉得这才是我开始有反思的时候。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们拥有丰富的与孩子相处的生活故事。我把这些故事下来,往往会让我会更好地理解教育生活,从而进行更好地判别,也能更好地运用于实践之中。因为反思,我进步了。后来我又带着叙事者团队一起写故事,一起反思,我们团队成员也进步了。反思真的让我们有了更好的成长。
描述性的写作是教育现象学研究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这一条尤其使我兴奋。我喜欢撰写文字,这10多年来,也写下了近百万文字。在课堂上发现了一种现象,我会一五一十地记录下来;和老师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谈话,我也会如实记录;和学生相处所擦出的火花,我更是如数家珍地表述出来;家庭里发生的一些事情,我也会一一记录……最初的时候,我并没有感觉有什么不妥,因为我一直把这当做在写日记。我记下的一切给生活留下痕迹,是给自己看的,我甚至一直说,等我老了,再翻开这些文字,就是一个很好的纪念。但是慢慢地,我总觉得自己的文字上不了什么台面了。因为我都是一些描述性的文字,是一些感性的语言,现在评职称、评荣誉都需要论文,而我的这些文字是非科学性语言,很难形成论文,尽管有一些发表了,但很多时候是派不上用场的。不是学术性文字,自然档次也就低了。当看到别人因为有论文,能够上更高平台的时候,说不羡慕是不可能的,也曾想自己多努力,写一写高大上的论文,但是也许描述性文字写多了,也许自己天生就没有这根筋,也许是自己不够用心,反正我就是找不到写论文的感觉,于是也就任之随之了。但是跟那些有学术成就的领导、老师、专家在一起,我还是很自卑的。尤其是现在我还带着团队也在写描述性文字。有时候也不免功利,自然也会替我的团队成员担忧,所以也会产生质疑,我们这样记录下下去,有多大的意义呢?是不是需要改变方向呢?看到教育现象学采用描述性文字进行研究的时候,我有点释然了,我们找到了坚持描述写文字的理论支撑,这也是意外之喜,这也让我有了坚持下去的动力。
阅读《教育的情调》一书让我知道了教育现象学,其实我就是在践行教育现象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