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传承润物无声
(2022-04-16 01:13:46)家风传承 润物无声
我出生在乡村,父母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小时候,家里并不富裕,但母亲的爱、父亲的敬业始终默默地将我浸润,他们不但为我提供了温暖的身体住处,还为我营造了幸福的心灵归宿。长大后,我也拥有了自己的家,父母的言传身教在我家传承,是那样的润物无声。
爱的传承
大年初一早上7点不到,老公就叫我起床吃面。餐桌上一碗面已经摆上,上面摆着两个荷包蛋、几根青菜,一清二白,很是好看。
我们这个家,平时做饭都是公公婆婆承包掉的,我和老公很少做饭。可是今天,大年初一,老公一大早就起来煮面,这是有原因的。
从小到大,只要谁的虚岁年龄逢三、六、九,母亲总会在大年初一煮一碗面,然后叮嘱我们一起床就吃。我出嫁后,母亲这个习惯也没改变,只要我们三人有这个情况,大年夜,她准会冒着寒冷将面送到我家,只不过变成了方便面和火腿肠,并再三叮嘱:大年初一早上一定要煮了吃。至于为什么逢三六九大年初一要吃面,我也从来没问,当然即使我问,我估计母亲也说不出什么来,相信她也是随大流,或者是姥姥传下来的。一开始的时候,我嘴上不说,但心里一直笑话母亲:大过年的,谁吃方便面啊!慢慢的,也形成习惯了,我也理解母亲的美好祝愿了。母亲雷打不动送面,我们乐呵呵接受。至于吃不吃,一直很随意。事后母亲总会问:“初一面吃了吗?”我总是非常认真地回答:“吃了,吃了,放心吧!”听到这话,母亲总是很高兴,似乎因为吃了她的面,我们新一年一定是健健康康、万事如意了。
那年年前,父亲住院,母亲全程陪同。父亲小年夜出院后,家中不少杂事需要母亲料理,又要照顾父亲,加上母亲也已经75岁了,她忘了我当年虚岁逢九,又是本命年,因而大年夜并没有给我送来方便面和火腿肠。和老公闲聊说起,感叹的是母亲年龄越来越大了,不能总让她照顾我们。尽管吃面到底有什么说法,我们至今仍旧不知道,但是习惯了,一旦没有,反而有点失落,于是我们自己准备了方便面,也就有了今天一大早老公起来煮面叫我起床的事情。老公知道我不喜欢吃火腿肠,所以放上了荷包蛋和青菜。
吃着老公煮的面,想着母亲那么多年的坚持,我也似乎预见到了本命年万事大吉,心头暖暖的。
每年大年初一,我们都要去慰问门卫和学校治安辅助人员,吃完面,带着美好的祝愿和温暖开始慰问。
正忙碌着,母亲电话打来了,一接通,她像犯了什么大错似的只检讨:“我怎么就把给你买面的事情忘了呢?真是老了!”母亲还问我人在哪儿,我想如果我还在家,还没吃早饭的话,她一定会买了赶紧送来。我告诉她:面我已经吃了,我已经在上班慰问了。母亲一听,如释重负地说:“好,好,好,你们自己记得就好!”
这就是朴实善良的母亲,永远牵挂孩子的母亲。年轻时还不理解母亲,甚至觉得母亲的做法有点不合时宜,但是随着岁月的变迁,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也开始学着母亲那样做那些看似迂腐的事情。因为那不仅仅是一碗面,而是一种爱的传承。
敬业的传承
小时候,觉得父亲是最了不起的,因为当时父亲是“生产队队长”,能够神气地给大家派活。为此,年少的我觉得特别荣耀。不过,稍大点,我却对父亲有着不满。父亲很忙,常第一个出工、最晚一个收工。东家有人生病了,西家房屋塌了,也常是父亲出面帮助解决。母亲常给父亲提意见,说是让他多管管家,但父亲却常说:“我是队长,在群众面前我得带头,我还得为群众着想。”那时,我与母亲的想法是一致的,怎么总是管着别人家,自己家的事儿却常被耽误。
后来,读书了,长大了,工作了,自己也做了学校的“队长”——校长,我也越来越理解敬业的父亲,耳畔也时时会回想起父亲的话语来——“我是队长,在群众面前我得带头,我还得为群众着想。”
做队长的父亲总是第一个出门,最后一个回家。做校长的我,每天早晨6点半出门,来到学校,校园是那样的安静。伴随着晨曦,徜徉在校园中,迎接孩子们、老师们的到来,聆听渐渐响起的晨读声,那是我每天雷打不动的享受。傍晚,《归家》音乐响起,完成一天工作、送完孩子的老师们也开始陆续回家,校园内又恢复了安静,我开始整理书桌,伴着暮色回家。每天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校,在我看来是那么自然,因为做生产队队长的父亲一直是这么做的。
“我是队长,在群众面前我得带头。”没错,我是校长,在教师面前我得带头。上课,虽然我没其他老师上得多,但是我一节不落,碰上临时性的外出,我得调课,善解人意的任课老师看见我那么忙碌,总是说:“校长,别调了,我们来上吧!”但我坚持对调,老师们那么多课都能坚持,我每周只有几节课有什么不能克服的呢?听课,只要有空,我总和其他行政一起走进教师的课堂,听完课,总是尽我最大能力和教师交流,遇到我熟悉的语文学科,我和教师共同探讨,一两个小时的碰撞也不少见;写文章,我也总是身先士卒,我还带领一批青年教师组建了“叙事者望亭团队”,我们一起读书、一起写作、一起研究,开创乡村教师成长的独特路径……我还给自己下任务,一定要积极研究课堂教学,于是一节又一节公开课呈现了出来,我还被选派到新疆开展支教活动。
生在乡村,长在乡村,工作在乡村,我这个校长没什么大的本事,但生产队队长父亲告诉我,我是校长,事事得带头。
“我是队长,我还得为群众着想。”我是校长,我也得为教师着想。由于自己多年参加网络教研,认识了一大批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于是,我想方设法请他们助力我们学校青年教师的成长。公开课,我请他们把关;写论文,我请他们指导。因为平时喜欢写博,有编辑向我约稿,我总是设法推荐我们的青年教师,让他们有更多发表文章的机会。延长午休时间,让教师在美丽的校园走走逛逛,聊聊家常说说故事,放松身心;开展教师健身活动,绳子跳起来了,毽子飞起来了,操场上也跑起来了;一名老教师病了,得知远在黑龙江的朋友的姐夫也得过这种病,深夜还电话联系,并且第一时间把治病经验转给生病老师的家人…….
生在乡村,长在乡村,工作在乡村,我没有什么大的本事,但生队产队长父亲告诉我,我是校长,我得时时为教师着想。
生在农家的我,小时候并不知道什么是我们的家风。长大后,我们也没有说在嘴上的家风,更没有挂在墙上的家风
。但父母的言传身教却时时温暖着我们,引领着我们,我们也在默默传承,是那样地润物无声,这不就是最好的家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