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经血气,皆出于井,入于合。各注井、荥、俞、经、合无休矣。或曰脉有十二经,又因何只言十经,其余二经不言者何故?答曰其二经者,三焦是阳气之父,心包络是阴血之母也。此二经尊重,不系五行所摄,主受纳十经血气养育,故只言十经,阴阳二脉逐日各注井、荥、俞、经、合各五时辰毕,则归其本。此二经亦各注井、荥、俞、经、合五穴,方知十二经遍行也。
三焦经关冲(阳井)液门(荥),中渚(俞),阳池(原),支沟(经),天井(合)。每日遇阳干合处,注此六穴。如甲日甲戌时,至甲申时,为阳干合也。
心包经中冲(阴井),劳宫(荥),大陵(俞),间使(经),曲泽(合)。每日遇阴干合处,注此五穴。假令甲日甲戌时,胆气初出为井,己巳时脾出血为井,阴阳并行。阳日,气先血后,阴日,气后血先。己巳时至己卯时为阴干合也。余干日辰皆根据此。
连前共六十穴,合成六十首,每一穴分得一刻六十分六厘六毫六丝六忽六秒,此是一穴之数。六十穴合成百刻,每一时辰相生养子五度,各注井、荥、俞、经、合五穴,昼夜十二时辰,气血行过六十俞穴也。欲知人气所在,用五子元建日时,现前图可见六十首,是活法。根据此井荥刺病甚妙。
--------------------------------------------------------------------------------------------------------------------------
三焦是阳气之父,心包络是阴血之母,不系五行所摄,主受纳十经血气养育,除了养育之外,还有归源之意,即诸经流注最后归于三焦、心包。
也就是说,每天至阳干合时开始注三焦或心包,一时辰注五穴(阳经虽是六穴,实为五穴)。
比如:甲日甲戌时胆气始出为井,至甲申时(这个时辰),按养子五度法,注入阳六穴,阴五穴。
所谓,阴五阳六,也符合脏腑的数,所谓五脏(心、肝、脾、肾、肺)六腑(小肠、胆、胃、膀胱、大肠、三焦)。
因此,这方面跟后世所说,阳干合时注一穴,有一定区别。
至于使用上,可以根据五特殊穴的五行属木来应用(这要涉及到具体到分钟了)。
阳日,气先血后,甲日甲戌时胆气先出,随后过七个时辰脾血后行(当为同行),此夫妻之行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