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这位人仕认为现代科学比古代文明更先进,因此不应该陷入以经验为中心辨证体系中去,应以辨病为主,但他没有讲明辨病的辨以什么方式。概念比较模糊,字语间透露出以西医辨病方式,因此我写了此拙文。)
戴美友同志,你好!
看了这篇文章后,您对当前中医现状分析较透彻、意义较深远。真有“余言未绝,绕梁三日”之味,乘兴而思,也将自己不成熟意见佐以参考。
中医发展在今天,在内外交迫的环境中,的确有着许多问题让人深思担虑,我习医十载,借贵站谈谈自己的看法,言语错乱之处还望润笔,诚为至谢!
首先我们要明确二个问题:
一、东西方文化及现代社会文化模式-达尔文模式
二、中医治病是以药为主,还是以理为主。
其次讨论三个问题:
一、中医为何难学?
二、中医为何难继承?
三、中医的医学理论与西医的诊断设备结合起来?
一、东西方文化及现代社会文化模式-达尔文模式
对东西方文化根源之探讨比比皆是,出于中医是中国文化的体现,是应该加以明确,东方以理为主,西方以法为主,同样对某一事物认识,西方研究其存在结构为主,而东方研究其非结构性的知识为主,如水的认识,西方研究出其分子结构,东方思索出一些哲理:“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孙子兵法》。就这个理论是西方人做梦也不会想到,同样东方人对水可以由火得到也做梦想不到。
由于这个文化背景不同,注定了二条医学道路。所以中医开始就讲明治病并不是真正目的,而是以预防疾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内经》)和修身养性为真正目的,而西医是以治病为主,将人当作一部机器,哪个零件坏了,拆下来修一修,真不行换一个。这就在人与病之间存在了严重界限,无论其医术如何高明,即使基因研究成功,人类对疾病也无法做到根本改善,英国一边是克隆羊、一边是疯牛病,这就是科学所造成现象,所以我想诚恳地提醒你诺贝尔(矿山开采-炸药)、爱因斯坦(原子弹核心-质量与能量定律)都为科学做出了贡献,但也给人类带来灾难,照此下去终有一天,人类会残死在科学另一把利剑之下,希望你不要“一叶障目”了。
因此,中医历来称为“仁术”,而不仅仅是一种医术,“仁”字,需要你首先确定做人之根本,为医之根本,一个不以“救苍生为念”是不适为中医的,正是这一崇高的思想境界,使之中医经历几千年风雨而立于不败之地,一名旅行者与三个石匠寓言也说明这个问题。
接着,谈谈现代社会模式-达尔文模式。
这个模式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对人而言为了求得生存必须学会适应,在人口与地球不平衡状态下,使得竞争越来越激烈。作为一名医生,你愿意看到更多病人来求诊,还是看到更少病人来求诊?出于适者生存所考虑,当然病人越多越好,但从他人健康考虑,是希望病人越少越好。可惜这样医生不就失业了吗?--呜呼,我们为医者,如何去做到“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呢?
…………“但愿人皆健,何妨吾独贫”—范文甫
总之西方的科学,是为了科学而科学,是为了人类发展而科学,并不是为了人类与自然和协而科学,这是一个原则性问题,同样的科学,错了,将走向毁灭,对了,将走向光明。
二、中医是以药为主,还是以理为主?
对中医现代科学的研究随着西方科学传入,从未停止过,由于诊断方面没有什么突破,使人们更致力中药的研究,找到了中药治病的原因--提取出众多元素,使之能更科学地来治疗疾病。通过这扇大门也揭示了一些中医的奥秘,但中医渊博知识远非现代科学所能解释,就象能够登上月球、火星,并飞出太阳系,但对地球一些自然现象还不能加以掌握,诸如地震、闪电等。中医一套完整的诊治理论体系是建立在阴阳基石上,如果以药为重,那么诊治与用药相当不和协,如果抛开中医诊治选用西医先进设备,这会完全脱离阴阳,那么中医也就荡然无存。因此以药为重是偏面,甚至是错误的。
确定这二点意义在于阐明中医现在面临问题的背景,接下来谈谈中医面临问题:
一、中医为何难学?
谈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理、诊、论、药谈:
首先是医理,先需确定世界观(天、地、人),就这一点所看的书不用多(易经类),但思考时间是相当长(哲理),进一步话还要深研科学知识,待这些有扎实的自我之谈,接着正式进入医理学习(内经类),等到这些看完,已经有厚厚一层书了,就现在中医学院有多少时间来完成这一任务呢?何况这些书与时代相当不和谐,你能看进多少呢?这已经是够难了!
其次是诊断,虽然是四诊,但完全靠找“感觉”,如果用先进科学技术,恐怕需要几十台设备都不止,就望诊有望发、目、脸、分泌物等等,这现实吗?不现实,所以只好靠个人“感觉”喽(相信有一天科学进步到能有效地完成这一工作),靠“感觉”没指标,需要多侍诊,但是缺乏太多机会,这就需要你时刻注重周围的人才有所收获,这又够难了!
再次是论治,学习阶段多看医案类书,多侍诊,看这些书需要根据诊断知识、结合医理来理解,而阴阳无法用设备来观察到,理论与实际会不协调,靠思,这个思比前二者更丰富,也最更难了!
最后是药,包括药形、药性、药制、药效、药忌等,这还只是初步,进一步要将论治与药材结合起来,所看之书先是本草经类,再是方剂类,最后医案书中用药类,学得精你可能成为生物学家。难不难!
中医治法除了方剂,另一项是针灸,要成为一名全面中医师,针灸不学是难透医理,特别经络这一项也只有学了针灸才会真正掌握。而针灸学先是针法、再是穴法,接下来就是配穴。
学中医之难,的确是难于上青天,人的一生毕竟有限,而她不单需要时间,更需要悟性。
二、中医为何难继承?
继承牵涉到发展的问题,做为中医之仕,首先是要做好继承,其次才可谈发展,前面讲了中医难学问题,自然就影响到继承,众多医界泰斗皆为之疾呼,问题在那里?首先是被继承者,由于老中医多半忙于事务或公务,客观上影响了继承。其次继承者“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真正是社会问题:西医的介入,与中医明显区别在于诊治透明度(科学设备的诊断及人体结构的剖析,看得见,摸得着,患者心里也有底)及其见效快(辨病论治,按号入坐能不快吗),相对而方,中医凭着个人经验,造成患者看中医选老的,老的任务又繁重,年轻望患兴叹,这个现象很普遍;市场经济意识加强,作为医院除了考虑救死扶伤原则,又要考虑利润收入,如果二者先后次序颠倒了,那么就会产生质的变化,一贴药你可以选用药材很多,为了追求利润,就选用价格高的药材,加上现在看中医多为慢性病,这样给患者造成了经济负担,如疗效不好,也导致年轻中医师失去信心;国外对针灸等看重,国内外经济收入差距及国内论资排辈,促使肥水外流了;还有一点也有些影响,就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旧思想,虽然旧了点,但从另一种角度讲也是必要的,旧时代拜师要点香磕头,这不仅使师傅思想上有责任感,也使学习者立下决心。现在呢?道路多的是,可以上学校,大不了改行,不会陷入这种旧思想束缚中。继承面临诸多问题,那发展也就更难了!造此下去,中医衰落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接着顺便谈谈辨病与辨证。
辨病也好,辨证也好,都是建立在中医的诊断基础上,按照现在中医诊断方法是很难达到西医完善病名体系。如果没有解决好诊断这一关,是难以谈论中医辨病法。假使走辨病道路,那中医也就不需要了,因为对中药成分提取现已较成熟,那么制成各种药品是件很容易的事情,这样根据辨病确定疾病然后对号入坐,完全按西医的模式,中医也就摆个空架子而已。
三、中医的医学理论与西医的诊断设备结合起来?
所以只有将阴阳融入到诊断设备,才可进行辨病体系的革新,但是一件极其复杂的事情,由经验转化为科学,这是人类必然的事情,逆此历史潮流只有衰落,因此改革是必然的事情,希望不要再步四大发明之后尘。